当前人类正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字路口。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解析
-
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需要什么路线图?
“框架”分歧众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很难被量化直接相关。“眉毛和胡须混杂,模型和工具模糊,导致生物多样性谈判甚至连‘鼻子’在哪里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是缔约方不得不面对的天然复杂性。” “框架”希望建立一个监测制度,要求缔约方承诺将“框架”目标纳入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承诺定期报告进展情况。但各方对是否要定期进行全球核查或“盘点”、资金支持等问题存在分歧。 发展中国家认为,数字序列信息应被理解为遗传资源的一部分,应纳入“框架”的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以及其它规定中。但一些发达国家则反对,认为这些数据应该保持开放访问的状态。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
COP15前最重要磋商进展缓慢,国际期待各方力挽狂澜
OEWG-5在部分目标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一些原来建议的量化指标被取消或保持待定。目前仅有一条关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条款基本达成一致,其余条款仍保留若干“括号”。 在各方无法凝聚共识时,一种可能性是从根源改变谈判的方法,由大会主席国推出一版“主席国案文”,自上而下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种可能性,即各缔约方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框架”,把一些暂时无法谈拢的细则留到之后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再去谈判。 -
倒计时10天,COP15第二阶段会议如何化解分歧?
《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如何把握和体现这三大目标的平衡,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努力。 中方作为主席国,已组织召开了38次COP15的主席团会议。“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
日志
-
“世界杯决赛有输赢,而达成框架,全球都是赢家” 丨COP15日志④
在过去两天的部长级会议中,谈判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GBF(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总目标、分项目标、DSI(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和NBSAP(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内的条款多数已经达成一致,括号大大减少。 在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方面,是否承诺明确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执行GBF,是否在GEF(全球环境基金)机制外建立新的生物多样性基金均分歧较大。 -
谈判代表离场,僵局如何破丨COP15日志③
谈判代表离场在气候变化等COP(缔约方大会)的谈判中并不少见,但在CBD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中发生不多。 12月16日将启动部长级的高级别会议,是否会解决核心争议,重新加速整个大会进程,需要高度关注。 -
各缔约方立场碰撞丨COP15日志②
欧盟发言中首先要求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行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俄罗斯反驳称不要打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政治化的潘多拉魔盒。 非洲集团要求成立新的生物多样性基金,每年拿出1亿美元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
开幕式原住民“抢镜”丨COP15日志①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期间,南方周末特邀观察员将更新谈判最新进展,记录现场鲜活画面,以飨读者。12月6日,COP15举办开幕式,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带来现场直击。
访谈
-
03:45
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解读COP15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12月初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第一阶段会议已于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中国仍然是本次大会的主席国,将协调各方,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制定一个兼具雄心、务实、平衡和可达的框架,难度很大,呼吁世界各国能汲取过去十年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求同存异,相向而行。 -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有哪些关键词?专访环境部生态司
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承诺,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也面临主流化、资金及发展不平衡等带来的严峻挑战。 经历了近两年的线上讨论,各方目前最大的期待是2022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的线下会议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关键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作为COP15大会主席国,将推动各方把第一阶段会议形成的广泛共识和政治推动力转化为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