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调查·趋势篇之东莞】潮落东莞
当风光一时的企业倒闭,来自各地的打工者消失之后,当地人们才发现,自己原来真正的角色仍然只是一名“房东”。
责任编辑:邓瑾
曾经以“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而著称的这个制造业中心,其实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半成品”,而在金融海啸所带来的风险背后,以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的东莞或许正面临着“整体升级”的机会
企业的转型之路
在一部分企业致力于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另一批企业则在2004年前后开始了新的“突围”:内迁。
1994年来到东莞打工的王亮,今天已经是一家外资电子厂的人力资源主管。过去的十多年里,他眼看着自己工作的企业从一千多人发展到上万人规模,然后再收缩到今天的不足千人。
王亮任职的电子厂是世界知名电脑硬盘制造企业的供应商之一,1994年他应聘到公司担任质检员时,正是公司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当时厂里少有的几名大学生之一,王亮很快被派去负责建立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企业了解的ISO9000管理体系,并成为国内最早的ISO体系认证专家之一。
就在王亮开始被公认为“质量管理体系专家”时,迅速扩张的工厂开始遇到了新的问题: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工厂从1500人扩大到10000多人,从一个厂变成三个厂,却几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粗放型管理的企业终于在产能急剧缩减的同时遭遇严峻的管理危机,负责技术培训工作的王亮再次转型成为人力资源主管,从最基本的人事制度开始重新塑造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王亮看来,1998年到2003年是公司重要的转型期,1998年之前的公司发展模式是机会主义式的粗放竞争,“谁能做更多的订单谁就能赚钱”;而在1998年到2003年期间,大量竞争者的涌现使得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提升,企业必须依靠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
到2004年市场需求再度回升时,王亮的企业已经从一家“机会型企业”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在这一阶段,尽管公司的产能不断提升,但用工数量却依然不断减少——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公司的竞争策略变成了技术领先+自动化,利用电子行业技术升级的机会,更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力。据王亮估计,到2008年年初时,公司1500人创造的产值跟2000年时的4000人相当。
实际上这一变化远非仅仅发生在王亮的企业,以电子厂所在的长安镇为例,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全镇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本保持在70万人左右,但全镇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