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古都老手艺,父女两代皮影人,隔帐刻出千古事

夜已深了,在陕西西安市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姚家大院,一群人还在寒风中为皮影戏忙碌着。灯光下,五位来自陕西华县的老艺人唱起了皮影老戏《卖杂货》。年龄最大的主唱,今年已经80岁,一声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而这幅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画面,也蕴藏着科技进步的元素。

“壹城壹非遗”系列视频-皮影戏

视频中,一位长相敦厚的老者,低着头专注雕刻。他就是72岁的陕西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剧中还有一幕情节,老爷子“教训”了一个扯坏皮影的调皮孩子。女儿汪海燕说,“他是和蔼的,但一涉及和皮影有关的事,就变得特别严肃”。两代手艺人还曾为皮影如何发展争吵过。

是原汁原味,还是改变创新?是顺其自然,还是主动出击?如何让大众透过皮影精美的外表,深入文化内涵?其实父女之间的思考碰撞,折射出的正是非遗在新时代如何传承的关键问题。

古都,旧时,老手艺

汪氏皮影戏的工作室,离西安古城墙不远。历经六百余年的城门,如今车流熙攘,川流不止。今年夏天,西安异常炎热,设在阳台里的工作间,汪天稳一坐就是一天,老爷子端坐着雕刻,连空调都不开。

一开空调,做皮影的皮子就容易干。汪天稳继承的是陕西东路皮影,这种古老的技艺有着严格工序,选皮、雕刻、上色、定型,足足二十四道。

在女儿汪海燕眼里,父亲一生都极尊重传统,一刀就是一笔,绝无捷径。“连晾皮也是放在阴凉处,让它自然地慢慢干。”

传统皮影戏中的人物常以侧脸示人,人物的喜怒哀乐,全“吃”在一根线条上。汪天稳雕刻,吐气吸纳间,线条一气呵成。汪海燕说,“‘想要笑,嘴头翘’,口诀人人都会背,但一刀下去翘到什么位置,那就是功夫了”。

图/汪天稳先生正在雕刻

许多收藏者对汪氏皮影的喜爱就在其刀法精湛。汪海燕明白,父亲的一身功夫是苦出来的,也是别人学不来的,她摇了摇头,“他那一辈练的都是童子功”。

上世纪60年代,11岁的汪天稳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大决定——离开华县老家,到西安市拜大师李占文学习皮影制作。那是一个物质贫穷、皮影兴旺的年代。汪天稳自小就爱看皮影戏,村里搭不起戏台,村人就用芦席,但不论夏收忙罢,还是红白喜事,总是挤满了人。

曾经的皮影戏就这么火。到了西安,汪天稳心怀期待,以非正式职工的身份进入李占文所在的剧团。但因为是学徒,汪天稳没有工资,还要每个月给剧团交30斤粮票。

在一种旧时的师徒关系中,小徒弟不仅要学手艺,也负责跑腿,甚至晚上给师父倒马桶。对这些过往,汪天稳毫无怨言,“我跟师父就像父子,小孩子学艺勤勤快快的,真心对师父好,他也毫无保留把手艺教给你”。

这便是汪天稳那一辈接受的师承。师父教给他“转皮”功夫,用左手三根手指推着皮子转,早中晚,每天各练一次。练到后面,手上压上两块砖,再后来砖挂上了手腕,三年后,不论冬暖夏凉,手都不会再抖,练成汪家引以为傲的雕刻技法“推皮走刀”。

图/用了“推皮走刀”技法的作品《凤穿牡丹》,由汪氏皮影提供

凭借这门手艺,汪天稳安身立命,也获得无数荣誉。从70年代,皮影走出发展断层,汪天稳调入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生命就和皮影交织得越来越紧。

可以说幸运的是,汪天稳的大半生都伴随着皮影的高峰时刻。老艺人杨师傅回忆,当时漫天鹅毛大雪,还是赶不走要听戏的人。80年代,汪天稳曾试过将皮影拿到友谊商店卖,很快被外宾抢购一空。

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女儿海燕并没有太多感受。同为皮影制作艺人,海燕常说自己达不到父亲的淡然。因为到了她那一辈,皮影不仅是一门吃饭生存的手艺,还有了更多文化责任与传承压力。

两代人的“战争”

女儿汪海燕是个70后,三十而立的时候,时代也步入千禧年,而这时的皮影戏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不被看到”的阶段。

作为汪氏皮影第二代传人,海燕面对的世界要比父辈复杂,也更凶狠。机雕的皮影出来了,订单下降了,新兴娱乐方式正在取代过去,甚至许多和父亲同辈的老艺人都开始另谋职业。

“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自己学了几十年的手艺,突然间变得几十块钱就能买到。”

时代剧烈变化,父女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退休后的汪天稳卸去职务,刀下的皮影世界,反而更显自由,而女儿汪海燕却不能像父亲那般不受外界影响。

图/陕西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与女儿汪海燕

最孤独的时刻,汪海燕觉得传统皮影如同锦衣夜行。父亲的皮影作品早早进了博物馆,在各地流转。但汪海燕清楚,参观的人只是匆匆瞥见物件表层的精美,皮影真正的文化内涵被丢了。

但海燕并不认为现代人的眼光差了,反而是觉得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眼光变得更高。如何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回头看,了解皮影艺术,成了她心头的困惑。“我是很焦虑的,除了自己传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也是我这一辈的责任。”

过去,汪氏两代人就十分注重对皮影资料的搜集整理。但在真正探索皮影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父女间也曾爆发过很大的分歧。

海燕想到的方式是跨界,当她把动漫皮影拿给父亲看,汪天稳当场甩下了一句“瞎整”。父亲一开始完全不理解这种有违传统造型和色彩的作品,觉得那顶多是个皮雕,甚至像个没做完的半成品。

开始几个月,谁都不搭理谁,父女都憋着一口气。但海燕知道父亲其实也是皮影的一位创新者。1976年,汪天稳就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不能戏曲没人看了,皮影也跟着完了”。80年代时,汪天稳设计的《猪八戒学本领》皮影动画片推向幼儿园,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

在之后的摸索中,汪海燕坚持创新,同时更注重保留皮影的传统技法。她感到父亲渐渐理解与接受,很大程度来自年轻人对这些作品热情的反馈。

从2016年开始,皮影的跨界多了起来,尤其是与一些国际品牌合作,汪海燕选用雪花纹、万字纹、鱼鳞甲等传统纹饰,走上各路的时尚大展,让年轻人感受到皮影经久不衰的美。

图/《霸王别姬》里的霸王采用鱼鳞甲纹,由汪氏皮影提供

一些年轻人因此被吸引其中,如今工作室成了非遗传承基地,与时代接轨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汪天稳亲手改进自制了许多雕刻刀具,而汪海燕在带徒弟的过程中,更是用起了现代打印技术,取代了传统宣纸画稿,降低学习皮影制作的门槛。

通常汪海燕会通过佳能打印机打印出纸皮影形象,体验者可以先从纸影入手,理解皮影的关节活动方式。“纸影做完后,可以装订起来展示动态,方便爱好者入门”。而对比传统皮影拓本与拓片,汪海燕发现,打印出来的图案要高效、准确得多。

图/体验纸影,理解皮影的关节活动

技术发展拉近了普通人与非遗的距离,许多人在网上留下评论,“体验皮影制作的下午,是一种莫大享受”。

在生活中让非遗被大众看见,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也是非遗技艺最好的存在状态。这也是佳能长期以来助力非遗的初衷,通过自身产品与品牌影响力,用现代技术赋予传统工艺更多活力和发展。

年轻人的加入让汪海燕看到了非遗发展的希望。现在汪海燕身边有了一支年轻团队,专门整理皮影的资料。“他们还教会我一个词叫‘开源’,所以我说皮影想传下去,不单是技艺传承,也需要技术革新,让皮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播出去。”

老皮影,冲向国际,回归生活

老来,汪天稳越来越容易想起师父,想留些东西给后人。《西游记》《白蛇传》,他觉得“这些东西都在脑子里,再不留下来,就没有了,得对得起师父呀”。

女儿探索创新,汪天稳就把心思扑在传统皮影戏的保存。他带了几个徒弟,和国家非遗司合作,将全套《白蛇传》从制作到演出,全部留存了下来。几年前,在北京恭王府,这一传统的《白蛇传》还意外展现出了皮影艺术顽强的生命活力。

图/《白蛇传》展示了雪花纹、万字纹,由汪氏皮影提供

在恭王府的展览上,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和汪天稳合作,解构了《白蛇传》。邬建安出当代艺术设计,由汪天稳雕刻,两人用传统皮影工艺,创造出了一组满含皮影元素的当代艺术新作。在现场,许多皮影爱好者深受感动,他们看到了皮影在艺术上重获新生的样子。

后来,汪氏皮影还和邬建安一同参加了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安排了一场皮影戏表演,开演前的一个多小时,便挤满了世界各国的观众,有些老外没凳子,索性坐到地上,胡琴和戏腔响起,不禁让人想起中国村庄里曾经那些上演皮影的热闹日子。

从国际艺术展回到古都的工作室,汪海燕更坚定地想把皮影文化传播出去。从不玩游戏的她,学起了各种潮流事物。为了做好活动关节,汪海燕对游戏人物的打斗,甚至比玩家更清楚。她越发感到年轻人并非不热爱传统,只是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的点,而皮影的特点就在于既可静态展示,又可动态表演,还能做成动画,用视频方式呈现。

对非遗多元化的探索,与佳能品牌长期助力非遗传承保护的理念不谋而合。姚家大院那一夜,众人冒着寒风,正是今年佳能为湘绣、皮影、蓝印花布等一众非遗文化拍摄全新的“壹城壹非遗”系列视频。

在拍摄现场,佳能展现了如何用现代打印技术帮助非遗传人们更好工作与创作。通过佳能打印机,精致简易的填色皮影很快跃然纸上。在场的年轻人也被吸引过来,因为都有亲手感受皮影作品制作的机会。对这些年轻人来说,通过佳能云打印小程序与自己的简易版皮影结合,让传统非遗技艺变得趣味十足。

图/打印皮影线稿

图/裁剪线稿,制作纸影

从2021年至今,佳能中国已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一系列线下非遗体验活动。从购物中心到博物馆,佳能邀请到各个领域的非遗传人与大众面对面互动,并通过打印技术降低制作环节难度,让更多普通人亲手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底蕴与智慧。

而对于非遗传人自己的创作,打印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汪天稳感叹,过去自己设计一个皮影,想要放大缩小比例十分耗费精力,现在方便多了。

湖南湘绣大师李群英女士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日常制作流程用到了打印机。对于毫厘之间的丝线,色彩逼真的打印画稿,可以帮助她更好地观察细节。同样,苏州剪纸、桃花坞木版年画、蓝印花布,各种传统技艺都享受到了现代打印技术的便利和帮助。

从2016年到现在,汪海燕觉得自己渐渐撞开一条路,走上国际,还经常带着古老的皮影,出入顶级品牌的总部。回到国内,她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皮影元素出现在服饰、橱窗、文创用品。而推开家门,父亲总是在那儿安静地雕刻着,内心又无比安定。父女一个注重探索创新,一个注重保护经典,用各自方式传承这门艺术。她把自己皮影艺人的生活形容为,“平和,但有一颗昂扬的内核”。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