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抄底”的不是中国楼市,而是非住宅物业

写字楼等大宗物业项目标准化程度高,单一项目资金投入大,管理成本低,能够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在物流地产领域,尤其是与冷链配送相关的投资,欧美等外资占据主要地位。

外资较少投资住宅,因其更看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变现能力。

责任编辑:冯叶

黑石集团近两年接连收购了粤港澳大湾区多个物流地产项目。 (视觉中国/图)

2022年11月,世界顶级投资公司黑石集团(NYSEBX)旗下资管平台收购粤港澳大湾区约28万平方米现代仓库;6月,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集团(NYSEMS)收购长三角近21万平方米的综合物流地产项目;5月,港资企业新世界发展(00017.HK)收购位于成都及武汉的6项物流物业。

除了项目收购,铁狮门、华平基金、香港置地等多家境外企业(包括港澳台)近期也在中国频频拿地,土地性质以仓储、工业、商业等非住宅属性为主,被外界解读为抄底中国楼市。

实际上,境外资本一直在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但主要是商办、物流地产,投资额也没有突然增加。

商办投资为主

国际房地产顾问公司戴德梁行(NYSECWK)中国资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刘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境外资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进行非住宅项目的大宗交易,以购买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商办资产为主。这类物业动辄几十亿,是大宗交易的主战场,过半交易都集中于此。

大宗交易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养老金、大学基金、主权基金等,资金成本低、规模大,通常进行中长期投资而非短期炒作。

对这类资金而言,写字楼等大宗物业项目标准化程度高,单一项目资金投入大,管理成本低,能够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全国房地产市场大宗交易金额一年超过3000亿,境外资本最多有八九百亿。”刘兵说。

2020年之后,受新冠肺炎疫情、房企流动性危机、美元加息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大宗物业交易金额下降,境外投资额也随之缩减。刘兵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境外资本参与中国楼市大宗交易的金额为811亿,2020年锐减至471亿,2021年有所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