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传播,公开和透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品牌治理的探索之路
中国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着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身体力行,紧密围绕品牌治理、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等三个方向,打造卓越的公益品牌。本文根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在2022年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发言整理而成。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徐凡
早在2008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称红基会)和南方周末便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燃烛行动”,为欠发达地区的退职代课教师提供生产资金、技术培训等,帮助他们投入新的生活,这是媒体和公益慈善组织携手“筑梦”的一次成功案例。这也遥遥呼应了此次公益大会的名字“筑梦者”——媒体和公益慈善组织都积极关注社会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二者拥有共同的使命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先后提及了4次“公益”、3次“社会组织”,明确指出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公益品牌建设是筑梦者公益大会的一个主题,正是呼应了这一新时代新征程下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新要求,要更加关注品牌治理,才能赢得企业、个人的积极参与和爱心支持。红基会一直以来把品牌建设为自身的“生命线”,围绕品牌治理、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持之以恒地推进公益品牌建设。
品牌治理是品牌建设的根本
提升品牌力,要先修炼“内功”,品牌治理就是这个内功。为了练好内功,红基会确立并形成了“以专人团队为基础、专业智库为支持、品牌战略为指引”的品牌治理格局。
首先,在红基会成立伊始,部门架构中便设立了独立的宣传部门,到2015年宣传部改为“品牌传播部”,组建专业团队,招募专业人才来负责品牌建设和传播工作。
红基会将品牌智库视为品牌治理的重要基础,提升到理事会治理层面。2017年第四届理事会成立了品牌与传播咨询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的品牌传播咨询和决策机制,邀请了媒体代表、行业专家担任委员,充分发挥品牌与传播咨询委员会的智库作用,为提升中国红基会品牌影响力建言献策,推动完善品牌治理与传播的专业化建设。
红基会认为品牌战略应在机构发展方面发挥引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将其视为机构顶层设计的重要部分。2021年,红基会邀请了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为机构进行品牌诊断和品牌定位,进一步凝练使命宗旨,明确品牌定位,制定品牌战略和规划,并将品牌工作纳入到组织发展战略中。更重要的是,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还应渗透和内化到组织内部的每个人,才能得到一以贯之的执行。红基会调动机构全体共建共创机构的“战略地图”,由组织内部的每个人,再渗透到服务对象和工作体系流程中。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核心原点
红基会在定位自身品牌前,首先确立了三个基本原则:品牌的定位要简明扼要,品牌的内涵要深入浅出,品牌的延伸要循序渐进。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品牌定位,才能由内而外地去影响改变更多的公众,让他们知晓和认可红基会品牌的价值。
政治性是红基会进行品牌定位的首要考虑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与红基会的使命——“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高度契合;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十字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桥梁和纽带”是红基会确定职能作用和工作方向的第二个定位;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2·23讲话”明确指示“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红基会也将“高效运转和公开透明”视为全面引领品牌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基本定位。
数字技术是红基会品牌的另一个重要定位。数字人“小红”是红基会的机构IP形象,让机构形象变得更直观、让大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营造出一个更加亲切温暖、在身边的红基会,这为红十字这样一个百年品牌带来“新意”,也带来新的定位。
营造了品牌,随之而来的是对品牌的保护,否则品牌的盗用和侵犯将稀释品牌资产,伤害精心打造的品牌,这一点在数字时代尤其重要。与商业品牌相比,公益品牌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行动相当缺乏。对红基会来说,保护品牌就是保护公益组织的“生命和安全”,要解决品牌被滥用盗用的后顾之忧,才能为公益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保障和支持。红基会近年来特别重视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迄今已取得46项知识产权证书,包括19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4项外观设计,以及22项注册商标。
项目定位是红基会品牌定位的主体。如果说消费者对商业品牌的感知和体验,主要来自于它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品牌体验则主要依靠公益项目。红基会一直坚持“需求导向”的项目定位:哪里有人民群众的需求,哪里就有红十字的项目。
“守护护生命与健康”作为红基会项目的核心定位,正是因为洞察到现代社会人们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需求,因此品牌项目持续聚焦于应急救援和应急救护到人道救助,构建并创新升级“红十字救在身边”的品牌项目体系。举例来说,品牌项目“‘救’灾在身边”通过形成“平战结合”模式——平时注重备灾减灾和通过“社会救援力量保障计划”,提供近3000万元赋能参与河南水灾救灾的334支社会应急力量;灾时依靠备灾机制、基层红十字组织第一时间把24.4万个“赈济家庭箱”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一线;品牌项目“‘救’护在身边”在全国铺设2440套“应急救护一体机”,创新举办首个应急救护主题的“红气球”挑战赛开展公众动员和倡导,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发应“红十字急救宝”小程序,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再比如品牌项目“‘救’助在身边”,基于红基会2005年发起设立的“红十字天使计划”,截至目前资助近20亿救助15.5万名大病患儿患者,人道救助覆盖超过了5000万人次。红基会通过体系化、规模化、创新性的品牌项目,源源不断向外部传递红基会的使命宗旨,在公众心中刻印下红十字“救”在身边的品牌形象。
品牌传播让品牌建设得以“内外兼修”
如果说品牌治理和品牌定位主要从组织内部发力,那么品牌传播则是品牌建设达到理想项目的外部途径。品牌传播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并与机构的重要人道传播伙伴携手共同推动。红基会的三个品牌项目完全体现了品牌传播这一重要作用。
2021年红基会研发推出“应急救护一体机”,一体机里面配置了AED和急救包。一年多来,红基会联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红会等有关单位,向北京各级各类学校配置AED及装备有AED的“应急救护一体机”1700余套,并为相关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打造“安心校园”。
今年10月22日,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大一男生在足球场上心脏骤停,三名同学携手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AED施救,挽回了这名大一男生的宝贵生命。而其中施救同学所使用的AED正是红基会向国际关系学院捐赠的“应急救护一体机”中配备的设备。而让这些设备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受过规范培训、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并了解专业急救知识的人:为这名大一男生施做心肺复苏的另两名同学,恰好都是在红基会的项目中接受过培训的红十字急救员。这一教科书式急救案例引起广泛关注,得到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中青报、北京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报道,数千家媒体转载,#大学生心脏骤停被同学教科书式救回#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产生多个10万+的报道文章,全网阅读量观看量超过2.5亿。三名施救的同学也被红基会推荐为“最美救护员”的候选人。
这次品牌传播的巨大影响力,既有偶然性,也更有其必然性。可以说,这一结果正是基于项目定位的品牌理念,打造了质量过硬的公益项目,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受到公众认可。
红基会还创新性打造了国内首个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公益赛事——“红气球”挑战赛,开创了运动筹款的新玩法。将“运动公益”和“应急救护”相结合,在徒步赛事的过程中设计了救护任务,让公众体验式参与中学习应急救护,感受人道情怀。至今已经在北京和贵州开展了两场比赛,253支队伍参赛,上千人参与其中。“红气球”挑战赛一经推出就深受公众喜爱,媒体也纷纷报道,希望未来“红气球”项目可复制、可推广、可传播的参与式人道公益品牌标杆项目,能在更多地方开展这个项目,以此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提升公众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红基会积极利用“5·8人道公益日”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积极拓展创新人道资源动员方式,推进人人可参与的“指尖公益”。红基会在2022年首次组织实施了“5·8人道公益日”传播活动,全国有30个省份超过1000个红十字组织参与,通过开展红十字人物故事传播、科普原创视频推广、互联网公益项目众筹等方式,传播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这一活动获得社会公众的积极反响,通过网络点赞捐赠和参与志愿服务来表达对红基会高效运转、公开透明的充分信任,累计全网传播曝光量超过12亿,同时品牌传播直接带动了互联网筹款,线上线下动员超过322万人次参与支持,人道资源合计超过2.3亿元。
携手人道传播伙伴持续打造知名公益品牌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品牌治理探索之路,既依托于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又契合新时代发展的脉搏趋势,品牌在基金会的顶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如同组织文化一样渗透在基金会的方方面面,引导着基金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归根结底,公益慈善组织品牌主要源于公信力,以红基会为例,2017年以来累计超过6502万人次通过互联网捐赠爱心善款,红基会将其视为网民对机构品牌治理的一种认可,是一个宝贵的荣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红基会不变的初心和坚持,“高效运转、公开透明”是不懈的追求和目标。红基会将携手人道传播伙伴,努力打造越来越多的知名公益品牌,为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机构介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起并主管、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以“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为使命,宗旨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分别在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三次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获评“5A级基金会”;2010年、2015年、2021年连续三次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另外先后荣获7次中华慈善奖,共有8个公益项目获奖。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现有正式员工82人,其中,党员占比55%;90后占比4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50%;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员工占比22%。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2021年实现累计公益收入超过100亿元,在2022年实现了累计公益支出超过100亿元。
网络编辑: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