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发布:聚焦互联网与公益透明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新思”环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硕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短视频用户9.62亿,网络直播用户7.16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91.5%、68.1%。

郑硕提出,从数据和现状上来看,存在广泛“公众基础”的互联网与越来越面向公众的公益,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经历了尝试、碰撞、合作的一系列过程,交织在一起,延伸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发展路径。

现存30家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多数由互联网公司运作或是由社会组织设立,还有部分由银行、媒体或新科技公司发起。目前,互联网募捐平台发展参差不齐,“二八效应”明显,头部平台由于本身具有先天的“流量”优势,在入驻项目数量、捐赠总人次、募款总金额上都远超其他平台,从资源、影响力等维度评估都占据绝对优势。

而在互联网公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郑硕谈到,“公益透明”这个看似“老旧”的议题,如今又被放到了社会的聚光灯下。包括多家互联网筹款平台在内的各方主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倡导公益透明,大大强化了公众对公益透明度的关注。一方面,公益透明需求持续放大,另一方面,公益透明也需要高颗粒度。

此外,郑硕还提出,目前仍存在现有框架与公益生态不匹配、互联网公益尚未形成场景闭环、公益机构对数字化热情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性给出了相应的警醒或建议。“互联网公益是双向奔赴的,”他表示,“意味着互联网与公益的相互赋能,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单方面迎合。”

扫码获取《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