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发布:聚焦乡村教师生存环境与乡村教育资源分配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权威发布”环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鑫发布《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

办一所学校需要花多少钱?幼儿园老师过得怎么样?“职普分流”面临怎样的困境?捐给学校的设备,老师们都会用吗……这些问题在《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以下简称“报告”)中,都能找到答案。

“对于媒体而言亲临现场是观察的最佳姿态,对于一家媒体智库而言也是如此”,南方周末研究员赵明鑫介绍,这份报告立项于2017年,持续进行了五年的实地调研,并确保以学年为周期独立观测,并结合问卷调查、线上线下访谈等方式,试图构建对乡村教育发展景观的立体描述。

其中,本学年实地调研112所学校,访谈人数超过340位,其中包括各阶段教育施行主体的管理层、教师、学生,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村两委干部、教育研究学者和公益机构负责人等,累计访谈录音整理196.5小时。在问卷调研方面,筛选回收有效问卷3718份。

基于这样的观测研究方法,报告认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正处于资源冲突与深层激流涌动的新时代。

报告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发生的喜人变化。十年来,乡村教育在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同时,调研团队在深入一线后,也发现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种种挑战。调研发现,乡村教师普遍面临工作负担重、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问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大量“副科”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资源,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的框架虽已基本搭建完成,但乡村地区对教育的观念变化缓慢,导致职业教育仍有巨大空白;留守儿童群体依旧庞大,且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

报告希望在用脚步丈量中国乡村后,通过尽可能详细的调研与适读感强的叙述,带领读者们,审视现状与冲突,寻找脉络和路径,为关心中国乡村教育的人士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

“从问题出发,我们会持续寻找路径”,赵明鑫表示,未来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将持续关注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通过案例研究、智力建设和政策推动等形式,发力中国乡村教育及其社会公益。

扫码获取《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

网络编辑:解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