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的1000天
以杭州、深圳的时间线为肇始,健康码已经和国人相伴整整1000天了
健康码的产生过程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初创企业、平台企业和地方政府“接力赛”。
疫情后,通过健康码的运用,各级部门更重视数据管理,也更愿意在这一领域投入资金。
责任编辑:钱昊平
36岁的“大数据天才”马晓东最近成了热点人物。一则网络消息称,他发明了健康码、行程码。文章还介绍,马晓东是苏州一家数据科技公司创始人。
但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这其实是一则旧闻。早在2022年1月24日,马晓东所在科技公司就在社交平台辟谣,称马晓东并非是健康码、行程码的发明者。
健康码的发明者引发关注和讨论,这同疫情三年来,“码”和人们生活的联系不无关系。
起初,健康码的设计始于显示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恢复企业生产的目的。后来,“绿码”成为人们进入公共场所的准入标准。再然后,一些常态化功能也被开发,在杭州、厦门等地,凭健康码已经可以完成挂号、缴费、医保结算等全部就医流程。
除了在健康领域,“码”的形式也在其他领域得到运用。那么,健康码到底是如何产生、运作的?各种不同的“码”正对社会治理产生什么影响?
源于复工复产需求
健康码原型开发花了多长时间?答案可能过于“简单”:杭州一家初创企业的3人研发团队,花了8个小时。
由于情况紧急,这家企业和政府的业务合同直到系统上线后才签订。
2020年2月5日凌晨5点,在杭州余杭区政法委的一间办公室里,生成了第一版健康码——一个简洁的蓝色调H5页面,填报信息后,二维码会变色。杭州码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码全科技”)的研发总监俞健在这间办公室里熬了个通宵,另两名团队成员都还在老家,线上参与合作。
2020年2月4日,已是农历正月十一,对余杭区来说,就面临怎么做好复工复产的问题。马上要迎来第一批返杭人员,如何知悉高风险人群情况,又让低风险人群流动起来?
在这天上午的工作会议上,余杭区领导受郑州、上海发布的用于统计返城人口在线表单的启发,提出是否也能做一个电子填报系统,用于追踪外来流动人口。
时任余杭区政法委信息技术科科长钟晨记得,当时社区200名工作人员进行入户排查,登记姓名、联系方式,是否有旅居史,是否有发热症状等信息,一下午只排查了不到3000人,信息还只登记在纸上,需要进一步做电子录入。
会议上,又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让系统增设一项功能,直观地显示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取代此前用于社区管控的纸质凭证。在当时,社区和一些路段设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