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辛冠洁先生和他没有实现的学术资助计划

所谓的“国学热”,我认为就是学术界有些人太穷了,想尽办法要把国学变成自己的存款。

责任编辑:刘小磊

著名收藏家、学者、孔子基金会原常务副会长辛冠洁(1922-2022)先生。 (《环球人物》杂志摄影记者 侯欣颖/图)

要不是同事发来链接,我还不知道辛冠洁先生于2022年11月6日去世,101岁!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寿。

也许有人会说,他没有学历,没有师承,算不上什么学者。但我要说,他的传统文化修养好过很多学者。随便举个例子,某地有关部门到北京请一位著名历史学家为家乡题辞,结果发现这位名家连毛笔都不会拿,只好用钢笔写了几个字。就是这几个钢笔字,也像虫子在爬。也许有人会辩解: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多少人用毛笔?不幸的是,这个学者出生于1930年代,那时毛笔仍然是主要书写工具。辛公擅长书法,那是一笔一画苦练出来的。

作为战火中历练出来的记者,辛先生1938年就入党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部工作,“文革”后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所是社科院的老所,每个研究所又细分为多个研究组,现在叫研究室。辛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堪称经典。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学者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挣外快的机会,当时各项事业刚刚起步,出书非常难,能够得到写作的任务,作者都感到光荣,全力以赴。二是山东是辛先生的老根据地,这两套书由齐鲁书社出版,经过了认真的编辑,错讹很少。杨向奎先生花了十年时间主持的《清儒学案》八卷也是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但有上万处错误,不堪卒读,甚至出现“一九84年”这样的格式,好像根本没经过编辑加工。

1984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