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考虑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吗?从斯巴达纯“雄性化”教育说起

前现代社会认为女性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质是一种对教育“有害”的气质,而后现代社会则抨击“阳刚之气”在教育中的作用,这两种教育理念的本质都是违背教育理念和人性成长规律,希望通过教育者性别角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为干预教育过程,“生产”符合自身意识形态标准和社会用途的“人形产品”的行为,无论是古代的“斯巴达战士”,还是当代的“多元主义者”,本质都是人的非人化——人不再是人,而是某种军事和政治工具。

责任编辑:陈斌

今年5月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发表了《教师培养须综合平衡考虑性别》,文章指出:“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性教师占比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阶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98%。部分地区和学校女教师的比例远高于上述总体比例,不少小学只有清一色的女教师。与20年前相比,各学段男教师都减少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且最近几年新入职教师中,女性教师数量超过男性教师的状况还在发展且加剧。”

文章对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性别失衡问题的现象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对这一问题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可能的后果未能深入展开,因而遭到一些网友的质疑,认为既然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失衡是政策导向、个人发展、经济收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结果,那么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被夸大了。更有甚者,有网友认为专家提出这个问题是“危言耸听”,是为了绑架政策强行干预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夺走那些本来“属于”女性的工作岗位。

教师队伍“阴盛阳衰”是一个问题吗?教师队伍性别比例问题关系到未成年人性别角色定位和品格发展,进而关系到每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这个说法站得又住脚吗?

斯巴达人的故事:纯“雄性化”教育之弊

人们对某个职业的“刻板印象”,其根源和历史往往没有其本身看起来那样悠久,正如我们现在一说起“护士”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女性形象的“白衣天使”,然而在200年前到更早的时间里,救治和护理伤员的护士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大汉。

在教师,或者更广义的教育者这个范畴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前现代社会,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