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为:一半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丨科创访谈
责任编辑:罗仙仙
马大为说自己爱打牌,桥牌、拖拉机、争上游、掼蛋,什么牌都可以打。
事实上,他半年都难得打一次牌,平时最多的休闲活动是散步,更多时间扎进了文献堆、实验室。
这位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的化学家,多数时候不按常理出牌。
他少年时代的英雄是数学家,也梦想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高考发挥失常,让他去到了化学系,成为一位化学家。
1994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任职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研究。这是由中国政府创办、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可他最早、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并非来自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而是一个合作单位的100克活性化合物的制备需求。
2021年以前,他的全部科研生涯都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58岁的时候忽然转去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建立了新实验室。
“你们单位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位‘马’?”马大为时不时会收到外国同行的好奇打听。
这两位“马”,其实都是同一个马大为,同时在做两个领域的研究。
马大为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突破了乌尔曼反应所需高温、强碱、使用大剂量催化剂等苛刻条件和普适性差的局限,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一系列催化偶联反应已经得到数千次应用,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应”。
德国化学家 Fritz Ullmann 在1901年发现乌尔曼反应,是形成芳基-杂原子键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原来苛刻的条件限制了它的应用。马大为和其他国际同行的努力大大改进了这个反应,使其在有机合成、医药、农产品、染料以及有机导体、半导体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马大为仍在继续探寻更高效的第三代催化配体,而催化偶联反应研究仅占到他全部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一,他更多的时间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化学。他发展了以分子内氧化偶联为代表的一系列合成策略,完成了六十余个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在药物化学方面,他研发了具有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的细胞坏死抑制剂、治疗肺癌的新型EGFR抑制剂,都已进入临床阶段。
中国科学院的2019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对马大为的主要科技贡献描述为:在合成方法学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创制方面做出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为中国合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马大为的科研成就很多源自、受益于产业端的需求。他算了算,过去二十多年里,自己的研究经费约有一半来自企业。他呼吁年轻研究人员多与产业互动,同时并不讳言目前基础研究队伍膨胀过快,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可转化。
尽管中国自2013年起连续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15%-20%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一直较少,2021年取得史上最高成绩是6.5%,应用研究占比常年在11%左右,试验发展则在82%以上——它们多数是由企业在投。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涉足基础研究,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2022年10月,中国财政部公布了一项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按100%在税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孙显安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