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举手抢答、大段复读,大学课堂问答的价值是什么?
请允许课堂问答回归本真,稍作停顿,稍加思考,转无效问答为思维之运动、思想之碰撞。
责任编辑:温翠玲
大学课堂问答中,复读式抢答合理吗?
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观点型问题之后,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上百度查询是否有合适的文段。过了一会,老师请同学们起立回答,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站起,拿着手机,开始大段复读手机上找到的资料,常常是一段评论。“学号是多少啊”,听到老师的问询,回答者拿着手机报上学号,“心满意足”地坐下,一只只手再次举起……
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常见,大家越来越习以为常,但我却越来越感到奇怪了。
查手机式回答动机何来?复读式回答意义何在?课堂回答的本真又是什么?想来想去,还是想出了一点头绪。
首先,部分大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心态是查手机式抢答的主要动因。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同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少学院会统计课堂发言情况,评选“学风之星”,有的老师会将课堂回答纳入考评加分项。于是,不少同学就将课堂回答当作一种纯粹的利益工具了。有的同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Leo
大学课堂问答中,复读式抢答或许是迫于现实,但是否想过,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想碰撞,得出心之所答,此回归本真之感不令人深感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