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举手抢答、大段复读,大学课堂问答的价值是什么?

请允许课堂问答回归本真,稍作停顿,稍加思考,转无效问答为思维之运动、思想之碰撞。

责任编辑:温翠玲

大学课堂问答中,复读式抢答合理吗?

8%
92%
合理
不合理

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观点型问题之后,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上百度查询是否有合适的文段。过了一会,老师请同学们起立回答,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站起,拿着手机,开始大段复读手机上找到的资料,常常是一段评论。“学号是多少啊”,听到老师的问询,回答者拿着手机报上学号,“心满意足”地坐下,一只只手再次举起……

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常见,大家越来越习以为常,但我却越来越感到奇怪了。

查手机式回答动机何来?复读式回答意义何在?课堂回答的本真又是什么?想来想去,还是想出了一点头绪。

首先,部分大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心态是查手机式抢答的主要动因。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同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少学院会统计课堂发言情况,评选“学风之星”,有的老师会将课堂回答纳入考评加分项。于是,不少同学就将课堂回答当作一种纯粹的利益工具了。有的同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6)


Leo
回复

Leo

2023-01-10

大学课堂问答中,复读式抢答或许是迫于现实,但是否想过,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想碰撞,得出心之所答,此回归本真之感不令人深感愉悦?

Thor
回复

Thor

2022-11-23

作为学生能认识到回答问题的真正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上学的时候,手机功能还没有那么强大,老师抛出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表达出我想到的答案时,我的发言的意义在哪里呢?当然,的确有同学奔着“课堂表现”加分去的,重复也要举手回答让老师认识他们、在本子上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目标不只是一门课,而是阶段性的奖学金、保研之类的。不得不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百川汇
回复

百川汇

2022-11-17

被迫做毫无意义的事情才叫“被迫功利化”,但思考有意义,对话有意义,课堂前课堂中不思考,绝对不是被迫功利,而是内在功利。“质量”与“包含功利的结果”是可以兼得的,心态功利化者却倾向于将两者“对立”。一个人可以既拿到钱,又拿到思想上想要的东西,但这种兼得绝不是白来的。 评价能为行为创造动机,是促进行为发生的必要存在,但行为选择并不由评价决定。包含功利的结果,既能够有质量地兼得,也可以仅求功利地取得,的其中必然有其他行为原因。

180****0339
回复

180****0339

2022-11-17

课堂回答应该回归本真,对话是课堂价值的重要承载,学生应当主动地珍惜与珍重这一价值手段,而不是去应付或者敷衍它。要有意义地参与其中,实现分与发展的兼得,在对话中充分发挥线下课堂的价值,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188****3920
回复

188****3920

2022-11-14

这只是抢答,站在老师的角度,一个五十到一千人的大教室里,可能重复提问一个或几个同学吗?我觉得不现实。站在学生的角度,回答问题是加学分绩点的唯一方法吗?我觉得也不是这样。因此将一个回答问题放大到什么学校资源,什么蚍蜉撼树,未免也太危言耸听了。如果现在大部分的低年级大学学生能够认清形式,在电子屏幕社交和电子游戏的分配上少一点,提前应对未来的挑战,也不至于面对大三大四考研考公难的窘境了。我认为现在,在课程不紧迫的情况下,老师应该在课上对突然式的问题(而不是课前可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一段思考的时间。学生也应该积累生活经验,记录思想。

且介

2022-11-10

或许这只是我们将体制现状与个人表现相折合的一个表现,想知道对教育充满理想主义的作者真的体会我们急功近利之所急吗?我们脱离了体制,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承认我不够勇敢,但面临千军万马上独木桥时,不够勇敢也有罪吗? 如果没有物质现实的压迫,谁不想拥有人本质的独立思考,精神自由呢? 在一个绩点为王,人均本科的大学教育体制面前,错的究竟是我,还是体制? 我也在努力,在现实与自我的夹缝里喘气,如同蜉蝣撼树,几近奄奄一息,我还在坚持。 恕我直言,作者对此次对教育现状的探讨角度过于片面且不符教育实际,眼光狭隘且不重宏观把握。 但我仍旧致作者对教育的热忱以崇高的敬意。

#阿中#
回复

#阿中#

2022-11-12

反方 没有任何意义

Linconma
回复

Linconma

2022-11-11

反方 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掌握,才能有自己的思维并深一步理解,这是相辅相成的,带着疑问去学习才能吃透问题,否则是走马观花,毫无意义的走过场。

176****1445
回复

176****1445

2022-11-11

反方 “复读式抢答”如果换句话说就是照搬别人的思想,包装自己“懂得很多”,其实一无所知。这对我们形成自己的判断,提高思维没有一点帮助。

Sunshine
回复

Sunshine

2022-11-10

反方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复读式抢答似乎是在耗时间,直到课时结束

153****2249
回复

153****2249

2022-11-10

反方 无思考

且介
回复

且介

2022-11-10

或许这只是我们将体制现状与个人表现相折合的一个表现,想知道对教育充满理想主义的作者真的体会我们急功近利之所急吗?我们脱离了体制,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承认我不够勇敢,但面临千军万马上独木桥时,不够勇敢也有罪吗? 如果没有物质现实的压迫,谁不想拥有人本质的独立思考,精神自由呢? 在一个绩点为王,人均本科的大学教育体制面前,错的究竟是我,还是体制? 我也在努力,在现实与自我的夹缝里喘气,如同蜉蝣撼树,几近奄奄一息,我还在坚持。 恕我直言,作者对此次对教育现状的探讨角度过于片面且不符教育实际,眼光狭隘且不重宏观把握。 但我仍旧致作者对教育的热忱以崇高的敬意。

且介

2022-11-09

正方 学生的功利化?不认同,难道不是绩点为王下悲哀的我们吗?学校资源向高绩点的人倾斜,大家举手抢答,就是为了分数没有错,但是思考需不需要时间?抢答需不需要手速?如果思考未完,抢答开始,那加分还要不要?一个完整的思考需要的可不止课堂上的时间,课堂上的问答就算不成为复读,大多数也只是简单浅薄的回应。把课堂上的问题带到课后在思考不行吗?等自身完整的思考出来下次在询问老师不行吗?当然,本科教育中,有几个老师会像苏格拉底与年轻人一样那么深刻地探讨问题呢,那几个老师又能拿出多少时间呢? 我们真的是复读吗?有没有可能是自身的思考已经完成,又想了解别人的想法,于是将网上资料与自身思考结合,才说出的自认为最好的答案。 说回对我们功利的指责,未免过于夸大我们的能动性,我们不过是绩点制下悲哀的产物,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现在什么不看绩点?绩点低于别人,我不仅失去工作的机会,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可能。

黎明风琴
回复

黎明风琴

2022-11-10

在现阶段大部分大学,进行文章中所说的“思考”是很困难的,老师需要赶进度,而且一个班人数众多,抢答人数多,而只能提问几个人,很难有充足时间进行思考回答。

陈贝宁
回复

陈贝宁

2022-11-09

反方 一但这种不合理成为常态,课堂便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像食物不嚼,不知其味一般,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更多有效信息。

陈贝宁
回复

陈贝宁

2022-11-09

反方 复读式抢答,一方面和学生心态的改变有关,另一方面和老师的方法有关;当代互联网高度发达,而自主思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灵感,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答案质量和所用时间,会成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老师在课堂上应多注重自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给予一定时间进行回应;学生要养成自主思考习惯,让思路“转起来”。

189****7186
回复

189****7186

2022-11-09

我也觉得思考在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在思考中追寻生活的意义,唯有对自我生活的意义有认知,有清晰或至少大体的自我推断,我们才可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平日的生活之中。积极的心态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很难在苟且中产生,很难在迷糊中产生,而是需要用热情来产生,用思考来维持。而课程回答中的思考,就是这种思考精神的微观呈现。所谓思考的精神,其存在于人生而言是宏大的,但其具体呈现是流浸在一个个日常抉择之中的

如竹
回复

如竹

2022-11-09

反方 我们应当珍重自我思考能力,复返课堂对话的启思原能

🚤
回复

🚤

2022-11-09

反方 我也是一名大学生,在课堂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追求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忘却了对话的本初目的,变相地抛弃了思考的机会,我们应当追寻真正的思维碰撞,而非迷失在功利之中

136****9815
回复

136****9815

2022-11-09

反方 珍视自我思考能力!

sixi
回复

sixi

2022-11-09

确实是这样的哦 很多时候大家为了评学习之星 或者说其他一些功利性的结果 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但同时我也有一些感到惋惜 因为这样现象我认为是大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缺少学习的积极性的表现

且介
回复

且介

2022-11-09

正方 学生的功利化?不认同,难道不是绩点为王下悲哀的我们吗?学校资源向高绩点的人倾斜,大家举手抢答,就是为了分数没有错,但是思考需不需要时间?抢答需不需要手速?如果思考未完,抢答开始,那加分还要不要?一个完整的思考需要的可不止课堂上的时间,课堂上的问答就算不成为复读,大多数也只是简单浅薄的回应。把课堂上的问题带到课后在思考不行吗?等自身完整的思考出来下次在询问老师不行吗?当然,本科教育中,有几个老师会像苏格拉底与年轻人一样那么深刻地探讨问题呢,那几个老师又能拿出多少时间呢? 我们真的是复读吗?有没有可能是自身的思考已经完成,又想了解别人的想法,于是将网上资料与自身思考结合,才说出的自认为最好的答案。 说回对我们功利的指责,未免过于夸大我们的能动性,我们不过是绩点制下悲哀的产物,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现在什么不看绩点?绩点低于别人,我不仅失去工作的机会,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