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俊武、刘晓春、胡澎谈老龄化:需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老龄化或者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降低,或许是应对人类科技发展、医疗技术发展的自然调节。”
“眼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要让年轻人有钱,当子孙有钱了,老人们自然就愿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了。”
“在日本,鼓励年轻人就业与老年人再就业并不矛盾,两个群体能胜任的工作性质有差异。”
责任编辑:冯叶
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一趋势。
除了老龄人口占比高外,老龄化速度快是另一个特征。截至2021年,中国老年人口达2.67亿。据官方机构测算,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计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十四五规划。人口老龄化是危机还是转机?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变化?中国该如何应对?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邀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胡澎共同探讨。
全球性发展趋势
南方周末:“老龄化”是危机吗?
刘晓春:老龄化当然是危机,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的一个新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过去农业社会,人们进入生产队伍和退出劳动行列是渐变的过程,而现代社会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学生毕业后转变为工薪阶层,然后退休,人生不同阶段之间是突变。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赡养负担加剧。
但老龄化危机,可能与一般的危机不同。问题解决了,一般危机就过去了。可只要今后不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对人类造成大面积损害,65岁以上人口占人类比例在25%—30%之间可能就是常态,老龄化这个词都不需要了,当然也无所谓危机。所以,人类不仅需要解决养老的资金问题,更要形成新的生存方式。
党俊武:人口老龄化可以视作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的标志,这一转变本质上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相似。如果能主动顺应转变,危机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我们原来的供给体系主要是适应年轻社会来设计的,当老龄社会快速来临,新的消费结构急剧形成,继续沿用旧的供给体系,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这也是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重要底层原因。
老龄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均寿命变长,中国人追求“长寿梦想”在今天已不难实现,关键在于实现更高层次的长寿。实际上,人人期望长寿的背后是一揽子的新需求体系,也是人们对生命质量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新诉求,自然会带动产业全面深入变革。
南方周末:“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转变背后,谁需要承受转变的代价或压力?
党俊武:退休老人多了,年轻人肯定需要承担养老压力,但只考虑到这一层并不全面。实际上,社会全体都在承受着老龄化社会的代价和压力。未来只依靠年轻人养老已成难题,老年人退休后,同样也需要力所能及继续参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年轻社会下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调整。德国最早建立退休养老社会保障,就是考虑到年轻人多,要为年轻人腾出工作岗位,为高龄劳动者退出劳动行列提供保障制度。
实际上,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框架下,中国正在做出调整,如延迟退休、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等。
需要注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