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桃:记录北方边地少数民族的故事
“现代化的生活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在疫情期间跟拍的一位哈密的民间萨满,我接触他时他还在用冬不拉‘请神’,半年后我再来这里,他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音响。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受到了一种与时俱进,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记录的重要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02年,32岁的顾桃第一次认真阅读父亲顾德清的著作《猎民生活日记》,揭开了少年时代一个疑惑的谜底,为何作为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馆员的父亲,经常会消失一段时间,等到再回家,头发和胡子都变得老长,好像去哪里探险了一样。
此前四年“北漂”,顾桃都没有回家。那年春节返乡让他意识到父母的变化,尤其是父亲,他的腿已经弯了,不再是那个在森林里和鄂温克人一起狩猎的、英姿勃发的摄影师。
顾桃开始阅读父亲出版的《猎民生活笔记》,想起少年时代和父亲一起洗照片看到的图像:好像童话世界的冰天雪地里,有骑马的鄂伦春族人,也有养驯鹿的鄂温克人,在厚厚的积雪下面,埋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他想要回到父亲曾经到访的地方,用摄影机拍下猎人们如今的样子,让父亲看看那些思念的老朋友。
也是在2002年,顾桃拿着父亲的一封信,上面记录着一串父亲心中的人名,等到了敖鲁古雅的山上,他才知道这份名单上的人有的因病去世。
好在还有不少猎人记得顾德清,他们热情地接待了顾桃,彼时正值当地推行“生态移民”政策,猎人们将要放弃猎枪到山下的定居点生活。顾桃突然意识到,这里发生的一切不应该拍成静态的图片,而应该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纪录片一拍就是八年,顾桃一连拍摄了三部作品,从《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到《犴达罕》,他不但记录了鄂温克人放下猎枪重返森林的过程,也拍下了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苦楚和秘密。
顾桃的镜头记录下鄂温克三代人的变迁,片中沉默的老人是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被称为“最后一位女酋长”的玛利亚·索,她的儿子何协与森林里萨满的后代柳霞、维加等人是第二代,柳霞在外地读书的儿子雨果则是第三代。
纪录片里,玛利亚·索不愿意面对镜头,也不愿意说汉语,但她是片中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柳霞和维加看上去粗糙,整日喝酒抒发内心的痛苦,开口却在讨论萨达姆和伊拉克战争或者是德国表现主义和莫迪里阿尼的绘画,他们的视野并非局限在森林的方寸之地,但灵魂的归属只能是这片土地;雨果去无锡接受免费的教育,他只有假期才能回到森林,需要重新去理解自己的族人和家庭……
森林里的拍摄条件异常艰苦,顾桃却被这里的人和事迷住了,他白天拍摄,晚上用笔记录着没来得及拍下的故事。多年后他才意识到这种记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