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亿老人立遗嘱:“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

60岁出头的吴阿姨在写遗嘱时说,她有个额外的叮嘱,希望自己走之后,先生可以再找一个伴,“一定要一定要再找一个伴”,“希望他在余生有人相伴,冬天冷了有人给他盖盖被子,春天有人跟他一起看看花,秋天有人陪他一起散散步”。

“能来找我们的老人,观念比较先进,有时候叔叔阿姨坐在这里就开始谈‘如果我死后’,他们不会觉得这个东西不吉利,只是谈起家里的纷争,很多人都会禁不住地流眼泪。”因此,中华遗嘱库的会客厅里总是备有纸巾。

现在老人最担忧的还是将来某一时刻当自己失能失智,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境况。老人会得到妥帖的照护吗?子女会因为财产分配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吗?老人的不安全感令人唏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遗嘱咨询师通常是法律、金融、保险或者社工专业,不仅了解遗嘱订立的法律法规,也很熟悉老人的心理想法。图为2022年7月5日,深圳遗嘱库。 (人民视觉/图)

常言道,家丑不外扬,每个遗嘱咨询师,却是很多家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目睹过一个家庭最隐秘的角落,梳理过上下几代人的悲欢,才能帮老人给财产寻找一个稳妥的归处。

“有一个老太太已经立好了遗嘱,有一天她突然过来我们这儿,一下子就哭了,她说阿姨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哭了,想找个地方待一下。”深圳遗嘱库管委会副主任周思奇无奈地说,老太太家里人为了分财产的事儿,已经闹得不可开交。

近十年来,除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可以订立遗嘱外,不少大中城市陆续成立了遗嘱库。遗嘱库的遗嘱咨询师和律师团队普及宣传有关财产继承的法律知识,帮助市民订立、登记和保管遗嘱,有的还能提供继承调解、诉讼出证、代办过户等一整套服务。

以中华遗嘱库为例,《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220119份遗嘱,成立8年多以来,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下降到68.59岁。

“在遗产继承前,人性暴露无遗。”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戴金花律师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道,随着老龄化加深,会有越来越多老人寻求立遗嘱。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相关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指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这些老人将面临家产分配和情感的考虑,何以老有所安?“绝大多数老人都希望能通过遗嘱的形式,为自己也为了家人,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周思奇说。

“同一起跑线”

周思奇从小在北方长大,定居深圳后办过近1000场社区公益遗嘱讲座,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庭,有一对来自东北的老两口一直让她难以释怀。

这对老人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作原因调动参与深圳建设,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老两口把小儿子带来了深圳,大儿子留在东北让长辈照管。

在深打拼多年,老两口有了自己的房产,在深圳扎下根来,深圳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跻身国内一线城市,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富集程度超越了东北。可以想象,他们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人生轨迹也发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