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独家专访
-
专访生态环境部法规司司长别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过去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生态环境立法以环境保护法为统领,涵盖水、气、土壤等各类环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了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过去十年生态环境标准建设快速发展,这是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基础。 推动将保障公众健康理念充分融入生态环境管理策略,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将扩大到10-15个地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动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专访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期待新“框架”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变革
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退化和生物安全事件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崩溃,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峰会”那样,通过制定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关键节点。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专访生态环境部水司司长张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但水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不少明显短板,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三水统筹”的思路,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要做到既坚守底线,又考虑行业发展实际,合理设置过渡期,发挥标准引导和倒逼作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应对气候变化,依靠的是落实,而不是口号
未来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要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中方期待能与各方一起,将COP27打造成以“落实”为主题,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