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定语为何改变?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当务之急”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欧洲人,都得吃饭、喝水,这就是普遍性。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是什么,就是得尊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我们也得搞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等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过去我们一直常说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则更简约、有针对性。

“高质量发展”的定语,从“我国经济”变成了“我国”,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已经拓展到方方面面了,各行各业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2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工业生产止住下滑势头,实现由降转升。图为山西晋中的工人在生产汽车车间忙碌。 (人民视觉/图)

“前一段时间我们聚焦小康,解决了绝对贫困。现在聚焦在‘两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据《人民日报》报道,在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时,他再次提到“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现在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了”。

过去几年,“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常见于各类重要报道。但“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既具备“现代化”的普遍性,也有“中国式”的特殊性。

2021年7月,《学习时报》刊载了中央党校副校长龚维斌的一篇讲话稿,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梳理。

在龚维斌看来,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二是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中央对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新的定位,用“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第一个阶段的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无疑是关键时期。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中国将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等12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不难看出,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又该如何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202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张占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