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双碳”上保险 金融护航绿色明天

回首这非凡的十年,我们在挑战中突围,在稳健中创新,在前行中汇聚力量。这是中国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也是平安高质量发展的十年。紧跟教育普惠、乡村振兴、服务实体、健康中国、绿色金融等时代发展方向,中国平安不忘初心,专业创造价值,用心守望国民美好生活。

金沙江滚滚向北,隔着窄窄的江面,一边是四川,一边是云南。河道两岸陡峭险峻,白鹤滩水电站近300米高的巨型大坝拦出一片平湖。大坝下面装着16台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每一台都是五十多米高、八千多吨重的庞然大物——隆隆江水日夜不停地驱动着它们,电能源源不断地被发送往远方。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多年平均发电量达到624.43亿千瓦时,可满足约750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160万吨。它将与三峡、葛洲坝、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等6座水电站,一同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长江,正在见证一场绿色发展的战略转型。而在水流和电流的背后,另一种资源也在飞速地流动着。巨额的资金从全国汇集而来,在筑起大坝的同时,催生新的“绿色经济”。

数据显示,仅平安银行就为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库区民众搬迁安置、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超过80亿元资金;平安产险为水电站的工程建设提供保险保障,总保额超过60亿元;平安证券则作为联席承销商,承销了规模达200亿元的债券,其中不低于70%的募集资金用于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建设……

现代金融,成了“绿水青山”背后重要的推手。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而早在201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的绿色金融奔涌向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

绿色,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金融业的战略机遇。这是一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魔术,它在为绿色明天护航的同时,也成为金融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如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所言:“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可能基业长青。”

国之重器的金融血液

中国人梦想在白鹤滩建造一座雄伟的水电站,已有半个多世纪。

建国之初,为了开发金沙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曾9次穿越险峻的虎跳峡,三度考察白鹤滩和红石岩,提出“建造巨型水利枢纽”的设想。

水电,是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最早、技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然而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水电发展的瓶颈。

最终在2010年破土动工的白鹤滩水电站,总投资约2200亿元,库区需迁移人口近10万人。大到整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小至库区每一户的安置及发展,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也少不了金融活水的浇灌。

早在2018年12月,为解决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急需资金和保证当地群众技能培训学习的正常开展,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银行投资15亿元短期融资券,助力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这是全国首单央企扶贫债;2019年10月,平安银行再次发放10亿元贷款,积极帮助库区的移民工作,让周边群众不为离乡发展的问题发愁;2020年,平安银行又联席主承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扶贫超短期融资券,其中平安银行投资12.3亿元,继续支持工程建设。2021年3月,平安银行发行碳中和债券30亿元并直接投资15亿元,助力白鹤滩水电站“七一”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目标的实现,为国家“碳中和”目标添砖加瓦。

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1年,平安银行累计提供资金八十余亿元,用于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库区民众迁移、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等,帮助“白鹤”自由翱翔。

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让来自全国的资金,能源源不断地为绿色工程“输血”。“大国重器”的背后,有着复杂缜密的协作和保障。

自2016年起,平安产险作为首席承保人,承保了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额高达61.19亿元,承保份额70%。从承保日起,平安产险便安排了专业团队常年驻点白鹤滩工程现场,为项目提供保险培训、风险查勘、日常巡查以及防灾防损物资等保险服务工作,为白鹤滩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驾护航。

在探索绿色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平安产险在业内首创多项“保险+服务”模式,除提供保险保障,还提供前期预警、中期定损、后期快赔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守护着绿色产业的发展。

白鹤滩,只是中国平安众多助力绿色金融案例中的一个。

2020年,平安产险首席承保中广核惠州太平岭核电站一期核建设工程险项目,项目总保额250亿元,平安产险份额40%。项目规划建设6台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500亿千瓦时,助力国家达成“双碳”目标。

2021年底,平安人寿以现金增资的方式向中广核风电公司投资20亿元,助力中广核风电在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开发运营。

据了解,平安资管将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绿色基建作为投资重点,持续加码,仅2021年就新增投资266亿。

图/白鹤滩水电站工程

为绿水青山上保险

宏大的叙事,绿色金融也在改变着每个地区、每个家庭,直至每一个人的生活。

白鹤滩宏伟的大坝给当地的人民生活和经济结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也在利用自身的法则,助力当地催生新的经济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唯有如此,绿水青山才能长久。

2018年,为帮助水电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平安银行量身定制了支持贫困地区水电资源开发的“水电扶贫”模式,不仅支持水电站建设运营,也着力于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同时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巩固脱贫。就像开渠引水,绿色金融正在滋养古老的中国大地。

为绿水青山“上保险”,正成为现代金融日益重要的版图——即便在茫茫林海之中,绿色金融也在发挥作用。

森林碳汇,一个大众陌生的概念,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显示,全球森林每年吸收大约20亿吨的二氧化碳。截至2021年,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发展森林碳汇项目,除了能够起到固碳效果,还能通过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绿水青山更有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但森林碳汇也有碳逆转的风险,如发生火灾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导致原项目产生的碳储存流失,因此建立健全的森林碳汇保险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国内外森林碳汇监测研究及平安集团研发的量化测算森林生长状态与固碳能力的遥感算法模型,平安产险创新开发了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以碳汇的变化量为赔偿、补偿依据,在传统林险的基础上,用碳汇指数保险为森林经济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助力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此外,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平安产险还能高效监测森林碳汇变化情况,为客户提供科学管理建议,帮助客户提升碳汇值增长速度。

传统林险只保标的林木财产损失,而森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会造成林木损失,进而直接造成碳汇损失,经营企业将面临直接的经济损失。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客户需求设定双向保障,不同于传统的森林保险标的对象仅为林木本身,碳汇保险产品取代森林财产保障,同时聚焦森林碳汇能力,保障范围升级迭代,为森林提供“意外险+健康险”双重保护。

截至2022年6月,平安产险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已在河北、广西、湖南、安徽、广东、贵州等六省(自治区)相继试点落地,累计为超34万亩林地提供了3428万元的碳汇风险保障。

图/平安加盟“碳中和行动联盟”

“处女地”上的创新与实践

“双碳”战略的背景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绿色”的转型。而要实现行业转型发展,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不仅让金融业迎来发展机遇,也激发了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动力。

2019年,平安证券联席主承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绿色可交换公司债券,规模达200亿元,债券募集资金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这是国内首单绿色可交换债券;2021年3月,平安银行主承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30亿元绿色超短期融资券,并投资其中的15亿元,用于支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项目的建设,这也是国内首批发行的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超短期融资券。

2020年3月,平安信托成功发行新苏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绿色资产支持票据,规模5.55亿元,这是全国首单工业污水收费收益权绿色ABN,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规拓宽融资渠道,为绿色企业开展减碳业务、碳核算、碳管理提供多元化融资思路。

同时,平安还发起设立了国内首个保险资金双碳基金,投资于青海黄河共和光伏项目。而平安成功注册的广西交投项目,则是国内首单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保险债权投资计划。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表示,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创新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加大了对整个绿色低碳领域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接下来,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绿色信贷、绿色直接融资、碳金融的多层次立体化业务体系,扩大绿色金融供需规模,激励多元金融主体共同参与,继而提供投融资、线下线上零售产品、智库咨询等全方位绿色金融服务。”

图/中国平安绿色金融办公室

平安面向绿色未来

向外赋能的同时,平安也在内部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除直接向市场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之外,平安已经承诺在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目前正通过倡导“绿色运营”实践低碳行动。通过制定环保目标、推动无纸化运营、打造绿色建筑等方式,持续降低自身运营的环境负担。凭借科技优势,平安保持着行业领先的数字化业务以及数字化办公水平,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减少自身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运营的全员参与度,平安还组织了“绿色运营创新大赛”,号召集团上下凝心聚力,共同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碳中和目标积极献计献策。

“绿色”不仅深入到每一位平安人的心中,也随着平安的各种公益形式,被带到普通人身边——发行“低碳信用卡”,建立“低碳账户”,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平安的绿色金融,正在聚沙成塔,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乘势而上改进日常业务,平安不仅打造了日益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也为自己设立了未来的目标:到2025年,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规模超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超25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达2493.55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达1617.35亿元;2022年上半年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产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69.71亿元。平安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践行着对绿水青山的坚实承诺。

如马明哲所言,这是一次响应国家战略、确保基业长青的征途,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探索。

据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助理陈旭辉估计,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投融资规模达百万亿以上。这既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畅想空间,也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表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同时,也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清晰而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新的课题已至,新的探索也将继续。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