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沦为“演贝”,配音到底有没有必要?
近年,影视剧中的配音问题引发不少风波。最近大火的古装剧《苍兰诀》,王鹤棣的表演有不少突破,也赢得了极高的人气,但剧中并未使用演员原声而是配音;近日热播的《请君》,“任嘉伦原声”登上热搜,任嘉伦的古装一向不错,但很少使用原声台词,这次他敬业地挑战了原声,却换来了网友吐槽,表示原声效果远不如配音。
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越来越离不开配音?配音对影视作品到底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面对外间对影视剧配音的种种争议、质疑,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配音演员这个岗位存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广东本土几位专业的配音演员和配音导演。他们不但回应了相关争议话题,还透露了不少专业配音演员生活的日常。
演员沦为“演贝”,配音到底有没有必要?
声音在角色塑造时有着关键作用,但近期,关于“声音”的问题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几日,“85花配音情况汇总表”登上热搜榜,关于“谁能亲口说台词谁有真本事”吵得不可开交,转过头,任嘉伦《请君》中用“原声”出演本来备受粉丝期待,但剧集播出后,让路人观众格外失望,纷纷表示原声效果远不如用配音。用或不用配音,观众都不买账,行业秩序也被质疑。
其实近年来,配音早已成为饱受争议的话题,影视剧演员“原声”成为片方营销卖点,但实力却跟不上噱头;粉丝拼实绩时,即便“爱豆”台词水平不行,也以“用原声就值得肯定”来说理。这些怪象让内娱观众苦于自身被“PUA”久矣,“演员台词好本就是应该的啊?难道现在没有演员,都是‘演贝’(演员开不了口)?!”那么,配音究竟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PART1
备受质疑的“配音问题”
配音从被追捧到被质疑,大众早已“忍无可忍”
其实,配音也曾备受追捧。
自十年前影视行业进入繁荣期开始,大批影视剧起用相同的配音演员,也曾令一批专业配音演员格外“出圈”。自从凭借《甄嬛传》中为孙俪配音“惊艳”观众后,季冠霖的声音常出现在各大影视剧里,她也凭借专业实力陆续“加成”了各大内娱中花、小花。广为观众熟悉的配音演员同样包括乔诗语、边江、张杰、姜广涛等等,他们的配音对象几乎囊括了所有红极一时的影视作品,也助力主演成为了“流量演员”。由于高频次的出现,这一批配音演员也有了大批“声音粉”,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影视作品宣传的一环,观众也会因为某部剧有了这些配音演员的加盟,从而觉得该作品值得观看。
然而,物极必反似乎也是必然的规律,当所有大女主剧全靠季冠霖支撑,当古偶现偶都变成“边江和乔诗语的爱情”,观众也产生了某种“腻烦”进而逆反。近年,由于大家对于这些配音界顶流的声音愈发熟悉,反而开始“出戏”。熟识了演员的脸,熟识了配音的声音,那么当被配音的角色出现在荧屏时,则愈发开始格格不入,观众脑海里也自动将脸与声划分为两个人,没有了融合感,便很再难代入。
当配音不再变成全然正向的加成,一些问题也开始被大众愈渐关注:演员为什么老用配音?他们为什么无法自己说台词?现在的演员都“有口难开”,都成“演贝”了吗?
两年前,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节目中因敢说“真话”而备受关注,他多次提出专业演员必须“声台形表”俱佳,这些功力是同样重要的。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他也惋惜地指出“现在不仅演员,连表演类院校都开始忽略对台词的训练,这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李诚儒之外,也有众多业内人同时发声,质疑起行业乱象。
或许出于观众不再买账,也出于质疑声,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回归原声,这在之前显然是相对罕见的。
自然,本身这种转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不过,一切也似乎慢慢变了味儿,当每部作品上线时,片方极力宣传原声、粉丝大肆吹捧自家“爱豆”使用了原声之时,这一议题也开始转变为某种争议,原声因营销安利被推至大众面前时,自然也会被大众集中关注并审视。但结果往往是,许多演员的台词功底是不足以“服众”的。
矛盾累积到今年,终于爆发。其实任嘉伦并非个例,从年初开始,随着各大剧集陆续与观众见面,人气流量演员们都陆续陷入台词功底的争议,配音问题又被翻出,“怎么老用配音”“与其这样,不如配音”的矛盾每日交织在互联网络,一切似乎陷入死循环,配音不对,不配音也不对,究竟该怎么办?
PART2
为什么要用配音?
有时配音是加成,有时配音却成行业乱象根源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晰,究竟剧集创作为什么用配音?
很多情况下,用配音出于种种“不可抗力”:比如早年集中于部分香港艺人无法流利地使用普通话、部分角色所需声线与演员本身形象气质差距过大,便以配音来完善角色等。近年,情况则更为复杂,像因为剧组环境嘈杂、后期需要改变台词等原因,需要演员后期配音,但许多演员档期繁忙无法完成,便需要配音演员加入。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有演员台词水平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需要配音演员帮助完成角色。
帮助塑造角色,本也在大众接受范围内,但是有些情况也让人无法容忍,比如表演院校弱化台词训练,青年演员不再对台词有自我要求。在一些影视作品花絮中,能明显感受到片场原声过于“低配”,台词生硬,甚至口齿不清,普通话不达标等问题频频浮现。更有甚者,几年前被业内众人声讨的“数字小姐”,连台词都懒得背,索性念着“1234”,全部仰仗后期,进而引发众怒,也激发了业内对于滥用配音拨乱反正的呼声。
行业的混乱自然需要秩序纠正。今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及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演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试行)》中已明确指出,如若演员因个人问题、业务能力等因素无法本人完成配音工作,则相应成本由演员承担,间接呼吁少用配音提高自身素养。
的确,近两年演员“原声”率肉眼可见的升高。但遗憾的是,如此前提及,其中缘由却往往并非是演员业务能力进步。在大多情况下,则是流量艺人的“原声”成为了片方、平台方吸引粉丝、激起粉丝“鸡血”的手段,沦为粉丝经济的产物。但随之也会引发相关问题,虽然粉丝听得开心过瘾,但也快速暴露了一些艺人的短板,折损了不少路人缘。
PART3
如何善用配音?
配音的存在本没错,但应在秩序逻辑之内
配音的存在显然自有逻辑,但如何善用配音才是关键。
配音市场人才稀缺,声音被大众高度熟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发展近十年,综艺真人秀也热门了。近十年后,演员早已再无神秘感,声音也早已熟于观众之耳,配音演员与演员合作,则存在某种“风险”,稍有不慎,适得其反。去年《千古玦尘》中,即便配音界顶尖实力派季冠霖和影后周冬雨配合,也仍令观众喊“出戏”。
再看今年《梦华录》,其成功因素中有陈晓、刘亦菲的原声因素。在观众的评价中,两人台词在合格分之上,虽尚有进步空间,但“贴脸”效果则有极大的加成。确实,对于当下的演员而言,观众面前,谁能比自己更贴脸呢?在演员业务能力达标的基础上,用原声不用配音当然是最好的解法。
但是,从片方层面出发,依旧应以合适为先,不应一味迎合市场。如今年暑期档作品《苍兰诀》,无论行业内外,皆公认东方青苍的配音演员王保顺给予了角色极大程度上的加分升级,在弥补了王鹤棣的不足外,也和王鹤棣本人高度贴脸,声线亦和角色本身气质达到了完美贴合。事实上,东方青苍配音本另有其人,在早先放出的预告版中,其配音演员与动画版《苍兰诀》中一致,为著名配音演员张杰,但在接受本刊专访时,总制片人王一栩与总导演伊峥向记者透露,在最后一刻,他们决定起用与王鹤棣更贴的王保顺。王保顺并非知名幕后,也没有大批声音粉,但不过分追求市场,也助力了《苍兰诀》的成功。
回顾内娱影视圈配音进程,也不难得出结论,配音职业的出现本无可厚非,用好配音也能给影视作品添彩,但归根结底,演员具备台词功底,能扛起“原声”依然值得提倡。毕竟,实力才是行业秩序的核心,配音不能成为演员不敬业的退路与惯用的借力手段。作为演员,理应时刻对自己有所自我要求,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
南都娱乐×配音工作者
“给角色配音,有时候是一种商业化的考量”
PART1
在资本市场,配音肯定是一个加分项
南都娱乐:为何现在的影视剧这么离不开配音?论配音演员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在哪里?
大奔:在影视这个工业流程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外景拍摄,因为外景拍摄最烧钱——它牵涉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拍摄团队,租场景,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各种摄影器材的花销,每天的花费可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现场收音容易出现各种不理想的状况,比如环境声的乱入、演员说台词卡壳等,导致拍摄进度迟缓,本来10小时就可以完成的拍摄,因为现场收音可能需要13~14个小时,现场收音对拍摄进度的影响可达到1/3,为了保证拍摄的进度,配音必不可少。因为后期在录音棚里产生的成本,比在现场产生的要少得多,而且还有更多时间把现场不完美的东西慢慢磨好。
后期配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演员自己配回自己的角色,相当于演员把现场的状态再演一遍,还原最真实的表演状态;另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制片方要求配音演员来为角色配音,“各种原因”包括:演员的台词不好、有口音问题;有一些演员也能说台词,但制片方考虑到一些配音大咖也自带流量,由他们来为这部戏配音,将在收视率或票房回报上增加更多的粉丝,演员所带来的流量+配音演员所带来的流量,是一种双重的加持。作为制片方,会不惜一切保障这个产品(影视作品)最后的销售,配音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容易实现、能为作品带来流量价值而且在艺术上可以后期弥补的方法,是一种商业化的考量。
南都娱乐:观众看剧时,有时会发现配音对不上口形的情况;当遇到一些台词不好的演员时,配音演员通过声音的“精修”,能为角色增加一些色彩,把拉垮的戏重新拉回来。配音对影视作品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大奔:在很多影视大制作里,后期配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一些动作场面,比如一个长镜头,主角有厮杀的场面,现场有很多呐喊声、叫声、哭泣声,现场演员们打来打去,全是各种炸点以及乱七八糟的声音,这是没法现场收音的,必须后期配音。主角在录音室里才能卖力还原他当时所说的台词,无论演员自己配还是别人配,理论上都是为这个作品加分。
但是,制片方选择了一些不专业的人或不适合的人来进行配音,导致作品在艺术质量上有某些缺失,就会有减分的作用,这种情况我们也接触过,但是非常少。配音对不上演员嘴形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在作品完成制作、后期送审时,某些台词不适合放,又或者是市场方面的考虑,可能就会通过配音环节进行修改。但毕竟拍好的画面已经定了,就这样了,增加或减少几个字有时甚至整段台词改过来,这时候配音演员也只能“硬贴”,尽量争取与演员的嘴形、断句大概一致,这是无奈之举。
蔡婕琳(琳琳):在资本市场、在制作人角度,选择配音肯定都希望这个环节是一个加分项,它帮助了角色和戏,才选择去做这个事。没有人会刻意去配音,无论作品质量在外人看来怎么样,它是制作人的“亲生仔”,必定会倾注所有资金、精力在它身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让它做得更好。
PART2
“千片一声”不能完全怪罪于配音演员,它是流量为王的结果
南都娱乐:能否科普一下配音演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表演基础?配音前做怎样的准备功课?在遇到一些台词不过关的演员时,配音演员需要作出怎样的努力去为作品加分?
蔡婕琳(琳琳):很多演员刚开始配音,他们说的第一句话都是:“哎呀,我觉得我声音不好听。”而我更倾向于:舒服自然,适合角色,那就是合适的。如果是专业演员出身,他反而不会着重于自己的声音好不好听,而更关注戏能不能出来。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就不是每个人说话都字正腔圆,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特点,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演员更需要用声音去塑造角色,更生活,还原真实的状态,让观众听到角色的感受,从而打动观众。
我在配音前会先看片方的需求,如果这个角色要求是很甜美、或很粗犷的,我们就按照甲方需求去做。配音演员最初会有一轮试音阶段,第一原则是“贴脸”,要找到Ta这个气质、这张脸能发出的那种声音,去接近这个原声的腔调和口吻。
我们在配音时遇到的多数情况是,演员说的台词听不清楚、很模糊,中间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Ta在说啥,配音演员只能看着剧本,再想办法将这句台词说得能贴合演员的嘴形。当然,坊间传闻的“有些演员说台词只说1234567”,我们倒是没有遇到过这么夸张的事,大多数演员还是很努力说台词,说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南都娱乐:有网友评论说:如果演员始终不敢用原声,会不会成为配音演员的“脸替”?有的演员尽量争取用自己的“原声台词”,但还是会换来网友吐槽。你们怎么看?
大奔:我们尝试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演员,受老一代专业戏剧教育出身,我有责任在现场把我的所有台词说好,处理得精彩,得把这个艺术功课做足了,这是演员的职责。我要是做不到,被外界指责我的专业性,这是我的职业素养问题。但是如果片方要求给我配音,并指定某位配音界大咖给我配音,因为他的流量可以帮助我,那我就听从片方的,这是片方的权利。从运营公司的角度,我们是提供配音服务的公司,虽然也是一种创作,但它是影视创业流程里最末端的环节,我们是为甲方提供服务的,甲方提出的需求我们会在专业上提供一些建议参考,但是否选用是甲方决定,这是商业流程里很正常的程序。
关于“要不要配音”这个问题,我们在欧美看到一些从善如流的例子。比如一个很有名的影视角色,片方放出了作品的先行预告片,这意味着正片可能已经完成了80%,片方想测试观众的接受度,如果这个角色的原声或者配音引起了大面积的吐槽和差评,片方很可能会决定更换配音演员,这是有真实案例的。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不能特别苛求演员,很多决策都是片方决定的。
南都娱乐:配音界的几位大咖承包了影视剧的众多男女主,造成荧屏上“千片一声”的现象,男女主角声音的辨识度不高。你们怎么看这个现象?配音演员怎么使自己的声音在不同角色上有不同的色彩?
大奔:“千片一声”这个说法不成立的点在哪?黄渤、王志文、孙红雷……他们演这么多角色,是不是千片一声?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声音,这有什么错吗?大家熟悉的国内配音演员,他希望用自己声音最好的部分,再适配到每一个不同的角色上,他对每个角色,肯定也会有自己的设计和调整,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我站在配音导演的角度,反而希望配音演员放松一点,加工痕迹越少越好,千万别捏着嗓子,千万别带有很浓的腔调。
蔡婕琳(琳琳):作为配音演员,我们自身能塑造出两三个不一样的声音,但哪一个声音更适合是更舒服的状态,肯定是当下自己的本声。
大奔:观众听到“千片一声”,背后的成因很复杂,不能怪罪于任何一个配音演员,它是一个流量为王的结果。只要是特别俊朗的男主,片方可能会直接选中国内一线的配音演员配音,他们本身就自带流量,有自己的粉丝。声音更合适,有时候也对片子有更正向的推动作用。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