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大湾区:凌晨健身房、外卖火锅与24小时便利店
大湾区各个城市有着近乎相同的文化传统,加上年轻化的烙印,八千多万人的消费习惯有彼此相连的共性。
无论是新兴健身、餐饮,还是传统零售,各行各业借助数字化工具的创新和自我突围,为大湾区留下商业故事的新注脚。那些存在于顾客和门店之间的连接,也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新消费的未来剪影。
很少有人能清晰地描绘,脚下这座辉煌的都市,零点后是什么模样。
南粤之地,珠江水长,大湾区是中国“夜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迈向午夜,饕餮客们正等待一碗冒着人间烟火气的猪杂粥;24小时健身房里,运动爱好者展示着一如既往的自律;凌晨行色匆匆的旅人,会在“欢迎光临”的机器声中,步入便利店买下急缺的物件。
八千多万人的大湾区,每时每刻都有人归家睡去,醒来前行。落到每一个城市,夜里奔波的人,朝九晚五的人,带着迥异的习惯和作息,催生了各式各样的需求。
承载了1200多万人生活的深圳,24小时都在高速运转。
陈蕾与深圳的交集是后半夜的健身房。早上到了店里,她习惯先看监控,观察后半夜来锻炼的客人,有没有受伤的情况、设备会不会损坏。陈蕾是乐刻运动深圳车公庙店负责人,24小时营业是乐刻的特色之一。没人会想到,零点到早上8点的健身客人,能占到门店一天客流的10%。
一部分深圳人喜欢在深夜锻炼,而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花城广州,宵夜则是不少人夜晚的睡前仪式之一。海底捞广州北京路店的负责人张倩介绍,后半夜的消费额能占到全天的三分之一。在这个富有烟火气的城市,人们更习惯在进入梦乡前,邂逅一顿美味。
与此同时,当许多人入眠后,连昏接晨的便利店,则是大湾区城市消费体验的另一个标志。即时配送几乎是美宜佳这类连锁便利店的标配,顾客在微信群留言下单,到接单送货,最快只要3分钟。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大湾区各城市都有特色鲜明却又浑然一体的文化和习俗,使得服务业更为快速地迈入数字化升级阶段,为珠江两岸的千家万户提供了更加便利、更为优质的服务。
如今,大湾区的服务业已经与数字化基建完美融合,共生共长。从享受美食、深夜健身再到无处不在的零售体系,数字化穿透了行业脉络上的每一个支点,在线下和线上之间顺势形成完整闭环,新消费习惯和服务模式就此诞生。
大湾区的夜里,延展出一幅服务业与现代数字化融为一体的消费画卷。于细微处,演绎着中国数字经济新消费的剪影。
被“延展”的服务
“后半夜,店里也会有留宿的客人,或者是天亮前后过来吃火锅的客人。针对这些客人,我们都会免费送上自己做的早餐,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据张倩介绍,后半夜有各种各样的顾客——有下夜班后亟需果腹的上班族,也有通宵后前来觅食的年轻人——不管来自何处,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总能抚慰他们的劳累与疲惫。张倩所在的海底捞门店,就在广州最著名的步行街北京路上。这家门店一天的翻台率高达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海底捞的招牌服务,只不过与其他地方相比,因为有这些深夜食客,张倩的店里还需要做更多事。
深夜的客人与白天总是不同。店员会想办法提供一些更符合食客需求的服务,比如为凌晨到店的客人准备一碗热粥,暖暖肠胃,并送上小礼物。也有人喜欢在后半夜过生日,不仅觉得氛围感更强,比起高峰时期“被围观”的羞涩,这些客人也更愿意和店员共同参与游戏。
让张倩印象最深的客人,是一位二胎的妈妈。
“几年前她怀第一胎,第二天就要进医院备产,当时海底捞没有外卖,她也不方便出门。凌晨打电话到店里,问我们能不能把菜品送到家里去煮,但又担心味道大。我们答应下来,把菜品煮好送过去了,她特别开心,后来成了店里的老顾客,经常带着孩子过来。”
这种跟随顾客需求,将美食送上门的服务,后来成为海底捞的“外送业务”之一。2019年年底,海底捞通过上线微信小程序,将外卖、预约排队、提前点餐等服务搬到线上。这一服务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用户正亲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
而因为小程序的上线,服务的场景和时间不局限于线下和白天,越来越多的服务空间随之被打开。今年6月,海底捞成立了社区营运事业部,通过“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为顾客提供了多维度消费体验。
张倩常驻门店,对外送业务感受最直观,为了让客人收获好的体验,线上接单只是第一步,从线上回到线下,每一分一毫都要做对。为了让顾客享受到“原汁原味”,海底捞外送不仅有严格的服务及食品安全标准,同时也尽可能在细节上还原门店的用餐体验——葱花、蒜泥、牛肉粒、香菜等火锅小料都用独立包装的小罐送出;可供顾客选用的火锅用具里,火锅筷、桌布、眼镜布、头绳、漱口水、垃圾袋、去味喷雾等小物件应有尽有,让居家的火锅体验更加贴心。
小程序延展了服务的边界,让顾客的需求满足更加“入微”。这并不仅仅是海底捞的经验。
在后半夜前往乐刻健身的会员中,陈蕾对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哥印象很深。他个子高,有肌肉线条,经常半夜过来打拳。他每次都是一套固定的“流程”:脱了鞋,站在瑜伽垫上,自己把沙袋挂上去就开始打。
每次打完,他都不会把沙袋拿下来。健身房第二天要整理,陈蕾力气小,只能等教练过来上班才取下。就这样一来一回,时间长了,陈蕾对这个深夜到来的客人充满好奇心。后来恰逢会员活动,她通过乐刻的企业微信联系上了这位大哥,这才了解到,原来他做技术工作,除了工作忙碌之外,后半夜运动也让他觉得自己更清醒。
深夜独自健身,是很多都市人释放情绪的出口。陈蕾后来主动邀请他白天过来,熟悉一下器械和场馆。但陈蕾并没有打破客户的习惯,彼此熟悉之后,她告诉对方店里有个小梯子,可以站上去把沙袋取下来,再挂上去。后来,这位大哥一直坚持在店里打拳。
这种细微处的交流,是陈蕾的日常。她已经习惯了用企业微信与会员交流,因为企业微信和乐刻运动的会员端数据互通,她可以迅速了解会员的健身习惯,喜欢上团课还是热衷撸铁。
基于这种数据的打通,会员什么时候来过、来的频次怎么样,陈蕾都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情况。“比如他突然来得少了,我们就会表达关心,也会向不同健身习惯的会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消费行为的背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地区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的概括。这些被数字化工具“延展”出来的服务,为海底捞和乐刻揭示了一些更符合地方消费者习惯的特征,而通过这种延展获得的顾客满意度,往往要比门店日常提供的服务更加深入。
尽管小程序点单和品牌微信群可能对消费者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落地在线下的实体消费门店来说,如何借助它们在细微处找到可优化的服务,仍是不少品牌需要面对的功课。
趟出一条“新商路”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长期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在追求快节奏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品质的体验,而这种“挑剔”的消费习惯,却让扎根这里的商家早早培植起颗粒度更细微的服务意识,并借此为门店趟出了一条“新商路”。
在广东,便利店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是上班族的三餐。李颖负责运营东莞城区一家美宜佳便利店,附近遍布写字楼。中午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买东西的人通常要排到店门外,她得不断穿梭在各个货架之间。而除了面对庞大的线下顾客,李颖还要时不时兼顾线上订单,充当“快送员”。
“许多顾客习惯通过微信群下单,我们建了微信群,会在群里发活动通知,我看到就会马上拿东西送过去。最快一次,是送到隔壁13楼,全程就花了3分钟。我会把送到的照片发群里,他们转钱过来,这一单就结束了。”
微信群只是美宜佳依托微信生态的一部分,围绕消费者购物偏好的变化,美宜佳还推出了优选小程序,围绕领券中心、会员码和外卖到家三大版块,让一间便利店也具备了线上线下闭环服务的能力。同时在门店运营端形成一个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运营体系,让消费者实现一站式购物。
微信生态拓展了美宜佳作为便利店的销售半径,这与海底捞的社区营运业务有着相似之处。疫情冲击下,小程序外卖点单为海底捞开拓了另一条商路。无法到店堂食,他们选择将服务和产品搬到顾客家里。
在海底捞社区运营负责人Tony眼里,海底捞社区营运业务一直坚持两个方向,一个是火锅外送极致化,服务要做得越来越极致,越来越贴心,甚至有自己的创新;另一个是火锅极致便利化,套餐经济实惠。送餐速度快且准,吃火锅的过程极致简化。“家里可以没有餐具,顾客提出需求后,海底捞会提供简易的餐具炉具。”Tony介绍道。
随着这种更极致简化的服务逐渐流行,海底捞还敏锐地发现了其塑造的新形态,他们又迅速开发了盒饭、甜品、茶饮甚至烤串卤味等新产品。
这些借助数字化工具、本是为顾客着想的服务改进,却反而在疫情之下为实体门店带来转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乐刻运动也在不断开发线上业务,将某一时段到店才能学习的课程,拓展至一天中的任意时刻。对于需要了解每一位顾客的需求的健身房来说,数字工具可以帮助陈蕾先一步了解用户的需求,并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同时针对新开发的线上课程,他们也会在线进行指导。
同时,考虑到会员居家锻炼的可行性,陈蕾还会在线上主动向用户建议尽量选择安全可行的课程。“如果涉及到负重,以及用到专业道具,我们也会收集会员们的意见,以及根据会员们的诉求,去制定更合理的训练方式。”
从做生意,到做“服务”
数字化工具改变的不仅是效率,还有从做生意,到做“服务”。尽管这早已是消费行业的共识,但只有把握微小的细节,才可能借此赢得客户。
工作几年,张倩最直接的感受是顾客排队时长的变化。过去,顾客排队是被动的,现场拿号取号都要等待,现在通过海底捞微信小程序排队,进度会及时提醒用户,尽可能节约用户的时间。
小程序还可以帮助客户提前定制他们需要的服务。“客人可以自行选择就餐的位置,比如靠近料台、通风凉快、位置宽敞等。如果需要特殊用品,比如添加宝宝凳、酒杯、醒酒器等,都可以在线上进行定制,门店会提前做好准备。”
近年来,消费者更加拥抱个性化、定制化商品,落在服务上,也呈现出“千人千面”的趋势。在海底捞订座小程序上,顾客可以通过备注的方式,将自己的特定需求提前告知门店,比如:有蛋糕需要门店代为接收或保存。
小程序为商家提供了打通线上线下的硬件基础,微信社群则提升了用户与商家之间的黏性与忠诚度。而依托微信生态的数字化,线上也在反哺线下,为线下门店经营减少成本。
海底捞社区运营负责人Tony曾在驻场时惊讶地发现,优秀的门店经理,可以叫得出社区里大部分老人的名字,甚至是他们的小孩以及孙子的名字,“顾客过来吃饭的时候,店经理叫小孩的名字常常随口就来,非常熟。”
陈蕾也运营着多个会员群,时常和会员们在群里“斗图”,大家因此熟络起来。为了增进会员之间的联系,陈蕾会组织线下活动。时间一长,会员们甚至开始自行组织活动。让陈蕾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所有会员都穿着睡衣就来了健身房。
“每个会员都穿着自己的睡衣,全是千奇百怪的搭配,他们到店以后,拍了很多的照片,大家都很开心。”陈蕾还介绍道,有一个会员很兴奋,觉得那是自己睡衣的“巅峰时刻”——因为在此之前它甚至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
珠江之滨,粤语是大湾区共通的语言,承载着历千年而不衰的广府文化。作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当活力成为标志,大湾区正把握着时代脉搏。近乎相同的文化传统,加上年轻化的烙印,八千多万人的消费习惯有彼此相连的共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多层次、多维度的消费需求接连涌现,这也对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是新兴健身、餐饮,还是传统零售,各行各业借助数字化工具的创新和自我突围,为大湾区留下商业故事的新注脚。那些存在于顾客和门店之间的连接,也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新消费的未来剪影。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