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龙虾的长三角“数字”之旅

在中国电商物流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从一只龙虾的备货、制作、运输,并被传播、连接到人,最终抵达人们的餐桌,我们窥见了数字化生活的变迁,它改变了一只龙虾的命运,也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

江苏盱眙盛产小龙虾,每年开捕时节,虾农最为忙碌。(新华社/图)

上海人姚明,曾经在NBA新秀赛季故意“使坏”,请查尔斯·巴克利和德怀恩·韦德吃醉虾活蹦乱跳的虾,把两位身2米的传奇巨星吓得够呛。

生醉食物,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是考验。但“糟醉”,这种从酒文化衍生,因储存活鲜演变而来的特殊风味,一直是江浙沪地区人民的心头好。

糟醉食品鲜味突出,食用方便,但好的糟卤的制作,极其依赖长年累月的经验和积累,这是大家信赖老字号的原因。这一类食品,通常也与大规模工业生产背道而驰。

但自2021年起,传统的糟醉工艺和近些年愈发受宠的食材小龙虾发生了碰撞,保质期仅有6天的“冷吃小龙虾”,出现在预制菜的品类里,在长三角地区热销。

这是一个对食品供应链、仓储、物流以及触达消费者,甚至预估消费需求能力的极端挑战。从制作完成到抵达消费者的餐桌,这个过程需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木桶的水位,这背后涉及数字物流、仓储模式、货架体系的变革,乃至社交、消费习惯的变化。享受开袋即食的食客们恐怕想不到,一只小龙虾吃法变化的背后,也涵盖了一个区域、一种生产模式的数字化变迁。

每天,在长三角,有一百多万辆货车行驶在路上。因物流发达而被称作“包邮区”的长三角是中国数字化变迁的代表,而冷吃小龙虾正是数字化物流打造的典型案例。当繁华都市陷入沉睡,一场场紧锣密鼓的“接力赛”正悄悄开始。

清晨,从虾田到工厂

在上海三百多公里外的江苏盱眙,虾农们会在天黑之前,把虾笼放入稻田,次日清晨五六点便到了“收获”的时刻。在稻田间装得满满的虾笼被放入冷藏车,运往工厂。

上午10点左右,第一批鲜虾到达工厂门口,通过传送带,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进入工厂,自动化流程已然开启。1吨虾仅需半个小时便能传送完毕。进入工厂后,首先会由机器分拣出20~30克统一规格的小龙虾,再由工人进行二次挑选,去除杂物。

通过自动化及人工两道筛选流程,小龙虾的品质更能得到保证。(受访者供图/图)

李晗从事水产领域多年,他介绍,小龙虾引进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工业化制作已十分成熟,但多以冷冻小龙虾为主,做冷鲜的工厂寥寥无几。盱眙这家工厂由第一个将冷吃小龙虾推向市场的叮咚买菜建造,李晗任该工厂厂长。

借助近场电商的平台优势,缩短销售周期,降低周转消耗,这是冷吃小龙虾工业化的前提。于工厂而言,配方和工艺管控是核心。甚至在小龙虾行业里,有花几十万买配方和工艺的传闻。

在工艺设计上,时间是按秒计算的,例如油炸、风干、浸泡,多一秒少一秒都可能导致味道不同,在追求口感的同时亦要满足工业化标准。“3月份是最痛苦的时候,天天吵架,天天试、天天吃,到最后没人想吃小龙虾。”李晗笑着说,品控、研发、工艺员、生产的负责人都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争辩和不断试吃中,最终形成一套完备的方案。

清洗是烹饪环节开始前的重要步骤,工业化清洗对卫生的把控要优于大多数街边餐馆,这也是小龙虾成为预制菜热门品类的原因。

三道清洗环节,前后约两小时,经过初步清洗、浸泡,完成体表清洁、吐肠线,再经过超声波气泡机进行最后一道彻底清洁。清洁完成后的活虾,开始进入加工流程,通过输送带进入两道不同的工艺,一条是水煮线,一条是油炸线,根据不同情况作选择。

油炸和蒸煮之后均需要冷却,浸料入味也需要在4度以下的低温下进行。“高温会滋生微生物。裸露在空中不能超过12度,浸泡在池里不能超过4度。裸露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时间越长,微生物滋生就越多,保质期越短。”李晗介绍,工厂内是空调和冷风机同时工作,冷风机设定在10~12度,达到12度就不能工作。

冷吃小龙虾保质期仅6~7天,最大的难点便是保质期的控制。加工环节的温度控制尤为重要,如果不加以控制,蒸煮、油炸环节车间内的实际温度可能将达到四五十度。“一般的冷冻品龙虾加工,不像我们车间搞这么多空调和冷风机,也很难达到12度,特别是夏天。”李晗说。

一年当中4~6月最为忙碌,多的时候整个车间有208个人在同时作业。在加工车间之外,调味车间也在同时工作。配料需先炒再煮,最短40分钟,最长要两个半小时,调料出锅之后,亦需经过冷却处理、盐度测试,三人签字通过才能入库加工。

最终包装完毕的小龙虾,进入冷藏仓库,等待货车装车运输,待不同批次的鲜虾进入工厂,所有加工流程完成后,已至凌晨。

小龙虾的分拣、清洗、包装等环节均使用数字化工具。(受访者供图/图)

凌晨2点,4辆冷藏车陆续赶来装车,凌晨3点发车,运往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大仓。

数字物流“接力赛”

深夜,从盱眙出发的冷藏车将分别经过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大仓,最终抵达上海,时间通常在下午1点~6点之间。为了保证小龙虾的低温环境,卸货要在20分钟内完成。

进入大仓后,经过质检专员检测,小龙虾被放入收货存储区,在大仓内进行2~3个小时的分拣、装车,并在凌晨1~3点分别到达上海的各个前置仓。

它们要在早上6点前上架,以便刚刚苏醒的上海市民,可以在手机上下单勾选自己一天的菜单。

从虾田到工厂,再到城市各个仓库,最终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消费者手中,链条上的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而这背后,数字化、算法在默默“指挥”,让一切变得更高效。

运输工作从凌晨开始,极其繁忙。(受访者供图/图)

从计算小龙虾的出厂数量开始,算法就已经在工作了。

每天究竟需要从虾田捕捉多少数量的小龙虾?哪些口味需要多生产,哪些需要少生产?解答这些问题以天为单位,预测的时间越短,则越精准。

“根据今天的销售情况,后天就可以响应,到底是增量还是减量。只要响应时长足够短,就越靠近最近发生的行为。”叮咚买菜大数据运营技术副总裁周祥军说,算法的预测以及诊断,覆盖工厂、物流、履约以及整个供应链。

在大仓环节,货到扫码,系统传到设备。在仓库内的数百个品类中,小龙虾的位置、数量在后台清晰呈现,可指引工作人员找到小龙虾的精准的位置。根据系统自动测算出的配货数量,工作人员按照系统提示执行即可。

数字化系统帮助工作人员更快地找到对应货架。(受访者供图/图)

每天生产的小龙虾总数确定之后,还需确定,从上海的两个大仓到数百个前置仓,该如何分配?这就需要预测每个不同的前置仓所需的量。“大仓到前仓的量像切蛋糕一样,先决定蛋糕多大,再看有多少人参加Party,有的多切一点,有的少切一点。”周祥军提到,根据实际销量,分配会实时变动。

“大仓通宵达旦24小时运作是常态。”赵得宝是叮咚买菜物流总监,他介绍,物流司机通常是定人、定车、定线,熟悉路线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除疫情不可控力之外,他最怕的情况是堵车、下雨或者车坏了。他有做每日工作计划表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八年,对于一位物流人来说,时间观念大于一切。

事实上,即便面对突发,也有一套应对机制。根据GPS定位系统,物流监控专员可在后台看到实时移动的物流网络,以便即时通知司机更改线路,并在车辆损坏时,在半小时内把周围车辆调配到位。“我们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赵得宝说。

第一批小龙虾终于抵达前置仓。此时距离上架时间仅剩3个小时了。

在上海徐家汇肇嘉浜路前置仓,货车陆续赶来,蔬果、冷藏、冷冻、水产......通常每晚会来7~8辆车。货到之后,分拣员们快手快脚把货品一一扫码、对应上架,系统会指引他们在仓内的路线,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固定货架。

未进行数字化升级之前,要找货,分拣员还会经常相“撞”,需拿着单子,用手写方式核对商标。叮咚买菜徐汇区区域经理李春龙提到,“从上货动作开始解决仓内效率,从而提高配送效率,有更多的时间给到配送员,就有更多的时间给到用户。”

李春龙当过兵,时间观念极强。他最早是做配送员,在前置仓内做了半年后,当上了站长,接着升到主管,从基层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他见证了数字化带来的飞跃,“原来的分拣,假如一天要拣300单的话,可能要走3万步,现在至少减少1万步左右。”

6点,最后一件货品上架,所有物品已各就各位——新的一天开始了。

配送员忙碌起来。系统为他们规划订单配送的最短路线,算法精准到分钟,自动分配先送剩余时间最短的单,以及优先水产等品类的订单。根据配送员的能力,系统自动切换调度模式。

当订单来了之后,系统也会规划好在仓内的找货路线,从最里面的1号货柜,走一圈把一个订单需要的货品拿齐,不走“冤枉路”。货品有差异系统会核算,进行二次核对。

肇嘉浜路前置仓体量较大,辐射周围1~4公里的居民,每天总单量在2500~3000单之间。配送员一趟送出10单左右。有的配送员,甚至知晓每个红绿灯的时间,认识附近三公里的用户。

配送员每天的工作通常都很忙碌。(受访者供图/图)

购买行为有时还会反映一座城市的喜好,如同冷吃小龙虾在江浙沪受欢迎,恰是对“鲜”的追求。李春龙还发现,市区早高峰峰值更高,晚上订单少,郊区则刚好相反。

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是最难的一公里,也是温度所在。李春龙提到,自己的父母总舍不得买些好的吃,但如果老家也能解决这最后一公里,就可以远程帮父母下单,说到这,他有些哽咽。

但在当下,数字化的生活已经走近越来越多人,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乃至一蔬一饭。

“数字”改变生活

二十年间,小龙虾从一个外来物种,成为了每年有千亿元规模的产业。二十年,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流、电商、微信......人与人、人与物的距离拉得更近,冷吃小龙虾也因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供应链、前置仓、配送效率的提高——应运而生。

这样一个新品上市后,该如何更高效地与用户建立连接?这亦是数字化生活的关键一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改变。

在拳击虾系列产品上市时,叮咚买菜在其公众号单独发了篇推文。在线阅读时代,这看似是一个再普遍不过的动作,但对其背后的整个微信生态而言,这是触发燎原之势的那颗“星星之火”。

通过微信,更多消费者得知拳击虾新品。(受访者供图/图)

叮咚买菜通过微信公众号有效触达了消费者。在获取信息之外,消费者还能通过文章内挂载的小程序链接,顺畅地完成购买。

起初,叮咚买菜仅将App的功能简单复制到小程序。但他们逐渐发现,这个巨大的流量池,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就像在冰箱里看到一个西红柿,可以马上下锅炒菜,人们更倾向于这种轻量化、自然而然的交互方式。

叮咚买菜开始了在微信生态上的摸索,并投入更多精力,他们曾针对微信的数十个小程序入口分别优化,例如在公众号菜单栏增加小程序入口,逐渐摸索出运营方法论,建立起公众号、朋友圈、搜一搜、微信社群等围绕着小程序的精细化生态建设。

在便利的工具之外,这种生活方式更强调的是“人”与“情感”。

刘谏隆是叮咚买菜江苏微信运营负责人,他负责江苏9个城市,有一千多个微信社群,社群总人数达30万以上。每天早上打开手机,他习惯逐个点开社群,检查昨晚是否有遗留的问题,和一线运营开会,讨论社群的运营场景。他有4部手机,出门必带一个大容量充电宝。

在这些微信社群里,刘谏隆对一线运营的要求是,不仅仅完成售后、产品推荐等基本工作,还要真正关心用户的需求,比如在“宝妈严选”社群中,运营会提供儿童相关的干货知识分享和讲解,甚至还包括美妆、穿搭等内容,而不只是“买菜”。当然,在推荐小龙虾新品时,他们也会搜集用户意见,反馈给产品同事。

“每个人想主动分享的内容,都是她自己真正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刘谏隆提到,他更关注的是社群能否让用户产生黏性或复购,着眼用户心智的培养,而非最直接的销售额,“我们不考核销售额,更在意你有没有把用户维护好。”

根本上,微信场景所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算法、大数据推荐成为热门的当下,人的作用并未被取代,而是算法辅助人推荐,更准确地链接到用户。“任何一个圈子、一个群体都需要有核心的精神领袖,我给社群伙伴的定位也是如此,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因为机器没有性格。”刘谏隆说。

叮咚买菜的社群通常以地域、小区为单位建立,也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兴趣等进行用户分层。通过“社群”,真正地和消费者做长期的朋友,在“邻里”气氛中形成良好的情感纽带。

在运营社群时,叮咚买菜也用到了企业微信,即社群运营的人员使用企业微信添加顾客微信,用更专业、高效的方式运营社群。“生态运营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如何抓住微信的新能力,以及核心能力带来的红利。”叮咚买菜微信生态运营吴一昊提到。

在社群中,那颗星星之火终将呈现出燎原之势,把微信生态的各个环节,通过“人”联系在一起。

小程序或公众号上的“新品试吃”活动常常出现在社群中,通过试吃反馈,可以更了解用户,消费者的反馈也为产品改进提供了不少建议。如今,叮咚买菜开始尝试在视频号进行直播,和社群、小程序形成联动。

冷吃小龙虾诞生在数字化的当下,也因人们的口味、消费习惯的不断升级而备受欢迎。在微信这个连接人与人的地方,品牌和消费者交了个朋友,这并非传统货架上人与冷冰冰的“物”的关系,而是随着品牌的不断进化,形成长久的、有着正向循环的情感连接。

在中国电商物流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从一只龙虾的备货、制作、运输,并被传播、连接到人,最终抵达人们的餐桌,我们窥见了数字化生活的变迁,它改变了一只龙虾的命运,也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