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有没有突破底线,可待司法厘清丨快评
如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够让普通人联想到现实事件的当事人,而且会让人们对当事人产生误解,降低对其人格评价,那这样的文学作品,就可能侵犯现实中人物的名誉权。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法律题材电视剧《底线》火了。这部贴近现实的电视剧,一开播就在不少平台的收视率排行榜上成绩优异,也赢得了诸多好评。
《底线》一剧中有不少剧情以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真实案件为原型,比如闺蜜被分手男友刺死的江歌案,南方周末此前率先报道的于欢刺死辱母者案,还有发生在长沙的用户因为司机“偏航”而跳车身亡的货拉拉案,等等。
在赢得大量关注的同时,《底线》对部分热门案件的改编,也引起了部分案件原型的注意。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10月1日,货拉拉案当事司机周阳春发声,认为《底线》中改编自自己案例的案件,捏造了很多与事实情况不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