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样本:“超高纯度”科创之城进化论

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城市科技集群连续5年上升,居全球第16位、全国第6位、内陆地区第1位。

如果说校企联手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那政府则立足于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三方协同构建人才的“回流”“环流”格局。

产业集群是“超高纯度”制造的成果,也是维系科技之城正常运行的理想条件。

如何培育并激发本地投融资机构的活力,为“创新链”与“资金链”架起桥梁,或许是光谷转化链进一步畅通的突破所在。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丰雨

光谷地标之一、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园区内的“马蹄莲”大楼。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图)

牢牢掌握科技命脉,是国之大者,是万千民众的美好追求。2022年,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拥有21个顶级城市科技集群,首次与美国并列第一。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城市科技集群连续5年上升,居全球第16位、全国第6位、内陆地区第1位。

在全球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别称“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内河贸易港的起点,走出了独特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从具体的数据看,光谷验证了“超高纯度”科创之城高效运行的可能。这种“超高纯度”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该园区已形成人才和产业的高度集聚,每千人市场主体数135家,和国际都市不相上下;更深入看,聚集的人才和产业又集中在科技创新领域,从事研发的中高端人才高度集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比重位居全国前列。

这种“超高纯度”堪称众多国家级高新园区和创新型城市的示范。这是探访光谷、研究光谷、总结光谷经验意义之所在。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历时一月实地调研政府部门及重点企业,以求解密“超高纯度”科创之城的运行逻辑。

研究中心调研后的结论是,“超高纯度”科创之城的运行,其精要在协同。学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间的高效协作,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形成的互动反馈机制,共同帮助东湖高新区有效“提纯”。“提纯”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与质量,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从“一个创意”到“一个产品”的落地周期。

科创之城的“人才牌”

坐拥高等教育大市武汉,光谷的人力资源不可谓不“纯”:国家教育部及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人口密度不足2300人/平方公里的东湖高新区,周边高校云集,84所高校、128.8万在校大学生、99个科研机构、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千中高层科技人才汇聚于园区,以专业能力和纯粹的科研追求帮助园区提炼科技的“纯度”,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自主权。

这是发生在人才链上的奇妙互动。这首先发生在高校之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985、211高校曾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成为高校共识。

其次,企业与高校合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更前置化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提供人才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减小高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