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粮仓”的丰收时刻:良种、良田、良才与良策
成都平原的秋天是金黄色的,那被清风卷起的稻浪,散发着梦幻般的清香。这是延续千年的丰收时节。
两千五百多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流芳百世的“天府粮仓”。
春耕秋收自古是国之大事。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幕,作为主会场之一的成都正展现古老农业的全新魅力:超级稻“宜香优2115”诞生,打破了“蜀中无好米”的局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涵养土地;都市农业扩展农业的外延和内涵;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生态多元化发展。从成都平原出发,中国的农业故事越来越清晰——从良种到良田,从良才到良策,一群人的默默奉献,只为亿万中国人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
良种:超级稻的诞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成都的农业故事,要从一颗种子讲起。
2005年9月,秋收后一个平静的下午,一个米粒长大、晶莹剔透、整精米率高的米样闯入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富的视线。这是他与超级稻“宜香优2115”的初次相遇。
此时,曾经享誉全国的“川种”已经走向落寞。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以三系法为代表的“川种”逐渐销声匿迹,业内更是出现了“蜀中无好米”的说法。“宜香优2115”是打破这一局面的开端。
为了这次相遇,黄富准备了十余年。1992年,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陆续从国内外收集了三千多份水稻种子材料,历经近10年的系统性评价,发掘出高抗稻瘟病、大粒优质种质资源IRBN92-332。
2001年起,黄富带领团队将IRBN92-332与泸恢17不断进行杂交和回交,历时4年,造就了让黄富眼前一亮的雅安、恢复系、田间新材料序号2115,他在纸上重重地写下“雅恢2115”字样,也就是“宜香优2115”的“核芯”之一。
农业品种的改良,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依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元文曾与黄富共同负责“宜香优2115”的筛选工作。他用残酷来形容这个过程:“我们近5年来进行试验示范的品种数达到了近千个,最终只有十来个通过了审定,选育成功率只有1%。”
2020年金秋时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专程来到天府现代种业园。他们顶着细雨走进标有“宜香优2115”的稻田间,细细地研究稻株的田间表现。也是在这年,“宜香优2115”获得了“2020年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的殊荣。
“宜香优2115”的成功,打破了“蜀中无好米”的局面,但是科研工作者的目光依旧专注在研究的道路上。
天府现代种业园相关负责人指出,国内种业发展仍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种业企业“多小散弱”,核心竞争力缺乏、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突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不足等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育种技术方面的应用,推动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
当提及种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时,黄富指出,规模化、机械化甚至智能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作物(水稻)新品种的要求更高。更高产、更优质、更绿色轻简的新品种选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品种改良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试验田到千家万户?
杨进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长期担任国家级的农业科技特派员。他认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是转变农民固有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
“以前我们推广新品种,老百姓不了解,认为卖不出去。我们通过试验种植,让他们逐渐发现新品种的经济价值,这是原来的操作方式,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杨进说。
思想观念的转变深刻地体现在了种粮大户万富旭身上。
杨进每年都会接到万富旭的电话。
在电话的另一端万富旭会问:“我种什么品种能够高产,我该怎么管理可以更好,气象条件会不会对农作物造成改变?”
在万富旭承包的农田上,有60%的水稻种植的是“宜香优2115”。
他从2013年开始种植“宜香优2115”,亩产高达1200至1300斤。该品种品质好、口感好,稻谷价格也比其他品种高8%左右。
数据显示,2022年“宜香优2115”在长江上游5省(市)及武陵山区推广面积28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
2022年丰收节上,又有不少的“川种”,受到农户的期待。
种粮大户邓友名表示,他今年非常期待在测产验收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品种“品香优秱珍”。据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省审定水稻品种125个,其中优质稻品种109个,占比达87.2%。品香优秱珍、川康优2115、川优2115等品种的米质均达部颁一级或二级,再次擦亮了“蜀中有好米”的金字招牌。
良田:土地是活力的源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土地则是农业的“生命”。
2009年,万富旭回到家乡,看到撂荒的土地和落寞的村庄,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他决定承包土地,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种植工作。很快他意识到,小而散的农业种植模式无法适应机械化种植,土壤肥力也在无形中流失。
201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项举措消除了万富旭长久以来的担忧。
“高标准农田和普通农田不同,高标准农田的平整度高,连片建设减少了耕地浪费,也方便机械化作业。此外,高标准农田还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肥,全部都有数据记录。我们都下载了专门用于管理农田的App。”万富旭说。
在万富旭承包的7000亩农田中,已经有70%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
为推进这项改造运动,地方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银。成都市政府近期印发的《成都市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十条措施(试行)》提出,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确保每亩3000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稳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对规模种植水稻(含制种)、小麦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财政补助。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甘炳成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好耕作层。同时,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综合性设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土壤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在成都,耕地正在从乡村走向城市。在规整、有序的城市中,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但是,人的力量源自于土地。
距离主城区不到半个小时,地铁、公交通达的环城生态公园,正在成为成都重要的粮食产区。
据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凯介绍,2023年环城生态公园将完成10.1万亩农田,其中5.83万亩将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并且将逐步完成高标准农田的全域覆盖。
这10.1万亩农田,以四川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轮作为主,在扛起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还将发展第三产业、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新选择。
徐凯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农业+综合体”,农业的生产场景、农业消费场景、商业业态、文化、体育、休闲,全都融合在当中。“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充分地挖掘我们的‘三产’。比如,我们有自己的自营农庄,市民可以过来露营,体验农耕、植树,我们也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此外,我们还会进行农业的科普和农耕文化主题教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其长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将城市空间,包括家庭阳台、屋顶、地下空间、社区等全部利用起来,至少可以拓展五千万亩耕地。
杨其长认为,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指出,都市农业具备三大重要功能:一是大幅拓展耕地,增加食物产能。二是增强城市食物供应弹性,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扩展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土地不仅能够为作物提供养分,也是人们力量的源泉。长久以来,人们期待生活在广阔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优秀的文化。一张无法触摸的脉络交织在人、土地、粮食、村落、地区之间,亘古的传说和新近的故事不断丰富,阐释这张交织的网脉,使之成为充满快乐、悲伤等情感的地方。
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这样的情感都未曾改变。种粮大户邓友名发现,不少农民将土地承包出去后,还是会留意观察自己农田上的作物种得好不好,土地有没有被善待。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徐凯观察到,环城生态公园的农田上经常有路过的游客驻足观察,如果发现作物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还会提意见。
良才:田里的青年人才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从事农业种植的青年人才越来越多了。在这方面,万富旭的感受非常深刻。“这几年,回村的年轻人逐渐增加,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这些扎根在农业领域的青年人才,也被称为农业职业经理人。2022年5月,成都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提出着力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到2025年,全市培育打造一支以5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引领、拥有40万人以上规模的高素质农民人才方阵。
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建坤表示,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运筹帷幄”,计划、管理、预判。在耕作方式上,他们也要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肩上还扛着推动我们整个农业往前走、往高水平方向发展的重任。”王建坤曾在新津区水稻种植区域主导推广优质稻“宜香优2115”。
而种粮大户万富旭,也在早年完成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及审核认定。现在,他还在完善以烘干、运压、加工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每年分别可以帮其他农户烘干两万亩小麦和水稻。同时,他新建了育秧中心,2022年分别培育一万五千亩蔬菜苗子和水稻秧苗。
杨进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要壮大社会化服务的力量,把更好的技术放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才手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下,成都的农业业态也在进一步发展。
陈斌曾是一名IT工作者,如今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之一。
2014年,陈斌在新津区兴义镇建设了一座“鱼菜共生”农场,通过长期的钻研和积累,探索出了鱼菜共生的商业模式和标准化的建设运营系统解决方案。他称之为一产、二产、三产加N产的融合。
一产是种养粮食、蔬菜、鱼,并在微信商城进行自主销售和配送。二产是农产品加工,自制苦瓜酒和草莓酒。三产是乡村旅游、餐饮接待和亲子研学等活动。他口中的N产则是,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与鱼菜共生的商业模式打造成知识付费产品,开发网络课程。这门课程在半年时间里为他创造了50万元的收益。
农业职业经理人更会算经济账,万富旭指出,流转的土地、肥料、种子都需要成本,所以农户要选高产、抗病的优质品种,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社会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提高效益。
“现在无人机很普及,以前喷洒一亩地要二三十块钱,现在只要七八块钱一亩。”王建坤说。
徐凯也为都市农业算过一笔经济账,环城生态公园每亩农田的成本在600元-2000元不等。小麦的管理成本为800多元/亩,如果亩产能达到700斤以上,按1.2元/斤计算,是收支平衡的。
但是都市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提升这笔账无法计算。徐凯认为,都市农业可以为城市周边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改变城乡接合部原先不规则、比较零散的农业形态,变成现代农业,具有比较理想的生活场景,为市民提供优美的公共空间。
乡村环境的改善成为了大部分青年人才选择回到农村的重要决定因素。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硬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
王建坤觉得,农村还有很多赛道都是蓝海,还有很多未发掘的地方。我们整个国家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天府粮仓”需要更大的升级。近日,成都市政府发布《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天府粮仓”核心区的空间上布局“一带十园百片”,即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粮油(粮经)产业园区15个以上。
谈到此时,杨进显得非常坚定且激动。
如同当地成千上万的农业从业者一样,他坚信在良种、良田、良才与良策的共同驱动下,成都将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