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情怀,忠于热爱,她让仙居蓝印花布重获“新生”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上午。五十出头的蓝印花布非遗传人徐斌斌,早早就来到了自己位于高迁古镇的工作室。
检查缸内染料的色泽、翻晒布匹、研究图样,身着蓝印花布裙的她,就这样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所有成分均来自自然,所有制作都是手工,很难想象,在2022年,依然有人在坚持这样千百年前的古朴生活。
好不容易歇下来,她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一抹蓝的“前世今生”。
千年流转,醉心布上青花
仙居县,位于浙东南的连绵山脉之中,仙气与烟火气俱齐。仙居县人,祖祖辈辈流传着“蓝印花布”手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自一千三百多年前。仙居蓝印花布的染料,来自板蓝根叶子,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是资源和技术都有限的古时,江南地区先民智慧的结晶。
布料与染液充分接触,再将其悬挂接触空气,使染料氧化而加深颜色。重复三、四次,持续数天,就获得了靛青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古话便是由此而来。
自打非遗传人徐斌斌记事起,蓝印花布就随处可见。五十多年前,仙居县家家有织布机和染缸,村里的乡亲们常常在溪头唱着歌洗布。
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艺术价值之外,蓝印花布更具有实用性。从初生婴儿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的“五毒”肚兜,上学盖的“状元及第”被面,再到结婚时用的“麒麟送子”包袱布,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徐斌斌的爷爷是蓝印花布印染的好手。她自幼时起,就看着爷爷刻版、养缸、染布,耳濡目染之中,也学会了这门手艺。一开始,徐斌斌只是觉得新奇。看着布料随时间变换颜色,年幼的她只当是在玩耍。
当时的工艺,比现在繁复得多。确定了纹样后,先一刀刀刻出镂空花板。待夏天气温升高,就可以刷上桐油、晾晒了。接着,经过养缸、发杠、调试颜色、刮浆、染色等等多道工序,历时三个多月,制成成品。蓝印花布制作的每一步,都充满技术壁垒,制作花版和染色都是单独的非遗项目。
正是因为工艺复杂、制作耗时,徐斌斌深知其中艰辛,由于当时普遍对传统技艺的不重视,所以没有意识选择传承。她真正开始投入这项事业时,已经快30岁了。
当时,一位朋友拿着一块蓝印花布,说是外国友人送的。据外国友人说,这个做法自中国传过去,在自己国家发展得很好,但是在中国好像没看到有人做。
仔细揣摩着这块布,徐斌斌陷入了童年回忆。没想到这小时候家家都有的小物件,竟然快要消失在中原大地上,成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宝藏。
进过工厂创过业、看过了大千世界,最终,徐斌斌把自己的心了落在了蓝印花布上。她期待传统技艺的新生,让世界看到中国智慧,也期待国人更了解本土文化,为拥有而自豪。
近些年,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助推中,蓝印花布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徐斌斌成为了台州市蓝印花布传承人。
大部分人以为非遗传承人,只要参加培训、演讲,向外展示就好。但徐斌斌做的,远不止于此。
一家古镇染坊,一颗热爱之心
仙居县僻静清幽,密林环绕。大山深处,有着许多保护完整的古村落。高迁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漫步于高迁古镇的民居中,小河缓缓地流过,一栋栋百年老屋彰显着岁月的痕迹。编竹席、煮炊饭、浣衣物,村民们过着与千百年前相似的生活。时光,仿佛没有改变这个村落。
轻轻踱步,来到一幢古香古色的老房前。门左侧挂着一块木质匾牌,写着“仙居汉青染坊”。走进大门,宽敞的中式庭院晾晒着一排排蓝印花布。清新的靛蓝与天色融为一体,和这老房相得益彰。这是徐斌斌的工作坊,主要售卖蓝印花布制品,提供手工艺体验、研学活动,也是她和徒弟们的学习工作之处。古香古色中,一台充满现代气息的佳能打印机赫然摆在工作台上,显得有些突兀。徐斌斌解释说,非遗传承要与时俱进,跟上科技的脚步,这台打印机可帮了不少忙!
现在,徐斌斌已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但依然常常在染坊一待就是一整天。没有添置打印机之前,手绘图样占据了她大段工作时间。如今,使用打印机就能轻松印出画稿,不但节省时间,也不用担心画错而导致的重复劳动。借助科技的力量,徐斌斌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图样设计和布料印染上,从而完成更具创意的作品。
喜欢自然的人,自然会喜欢上取材天然的蓝印花布。然而,和许多传统工艺的命运一样,这种耗时且需要手艺的技术正在被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淘汰。蓝印花布面临着成本高昂、难以产业化、后继无人的问题。
虽然效率已经大幅提高,但与机器相比,不可同日耳语,难以产业化。因此,制作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很高,同样一块布的成本差不多是化工染色的10倍。售价也自然比工业化产品高出许多,市场接受度仍然不够。徐斌斌坦言,做蓝印花布,是不赚钱的,甚至要用另外赚的钱去补贴这份热爱。
时间长、成本高、过程辛苦、还赚不到钱,现实之下,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更别说学成并不容易,普通人即使全身心投入、学习一年,也仅仅能达到入门级制作水平,要达到熟练就更难了,光染缸发酵就要摸索许久。
在这个5A景区中,徐斌斌探索着传承的可能。加入现代科技,降低制作门槛,她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试图让这项技艺触达更多人,去吸引属于它的命运。也许,有人会像徐斌斌一样,没有在人生的开场就选择蓝印花布,却在半途中与它相遇。
大多数人的体验都是一次性的。因而,工艺必须简洁,耗时也要缩短。现在的花板可以用新型材料,不再需要刷桐油。借助佳能打印机,喜欢的图样可以直接打印,誊在花板上。这不仅节省了成本,也让整个制作过程缩短了两个月,大大降低了传承门槛。
前来体验的客人,不必看到传统工艺艰辛的一面,即使没有绘画功底,也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这项技艺的乐趣。这种与时代同行的体验活动,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徐斌斌觉得,保持核心技艺的情况下,借助现代手段,减轻工作量,是科技为非遗传承带来的机会。她希望未来科技能发展出更多助力非遗的手段,比如3D打印,可以直接印出花板。
2006年起,我国就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挖掘和保护。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有1372项,从政府的大力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界、商界的加入,关注非遗传承的圈层正在不断扩大。
佳能,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佳能(中国)就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希望从技术层面赋能传统工匠技艺,使其被拥有被使用,从而永葆鲜活。一直以来,佳能也在与非遗传承人积极合作,探索打印技术如何帮助传统技艺,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
看到越来越多像佳能这样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加入非遗传承的阵营,徐斌斌十分欣喜。日常工作中,佳能打印机为蓝印花布纹样提供了高品质影像输出,提高了作品完成效率;文化推广上,佳能也期待帮助打开蓝印花布的知名度,使其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
夕阳穿过屋顶,照在蓝色的染浆上,徐斌斌满手靛蓝,与染缸为伴。空气中弥漫着蓝草的芬芳,院中的布匹在夕阳的照射下映出别样的自然之美。徐斌斌早已将靛蓝融入她的生命里、血液中。
科技,让文化再次被需要
2018年12月,徐斌斌的作品《嬉夏》荣获中国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国手艺创意设计大赛”创意设计之星三星奖。这幅一改蓝印花布2D的呈现方式,以中国画风格、3D的效果,展现一池蓝染出来的全新视觉效果。作品得到文化部和省文化厅以及同行的高度评价“让蓝印花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徐斌斌之前,从未有人尝试。创作之前,徐斌斌从敦煌的壁画中受到启发,试图拓宽蓝印花布的使用场景,使其能够作为空间艺术品。思量再三,徐斌斌决定尝试用传统技艺呈现裸眼3D效果,让古典技法真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也能引发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除了参赛作品的创新,徐斌斌也在染坊出品的日常用品上进行了创新。图案和款式设计上,增加了现代审美;产品设计上,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用品,并开发出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家居产品。
谈起传承这件事,徐斌斌并没有显示出焦虑,反而抱着自然而然的态度。她说,一旦真正接触到,动手做做看都会喜欢,只是会不会坚持的问题。作为兴趣,喜欢的大有人在。不妨让大家作为业余爱好去体验,去钻研。时间长了,业余也能做成专业的。
现在,她的两个孩子,都在跟着做蓝印花布。染坊中,也有几位认真研习的徒弟。
传统一直在改变,但背后的哲理不变。蓝印花布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收获的艺术形式,遵循传统的高质量工艺意味着使用有机的、纯天然的原材料。加工排放出来的废水是无害无污染的。与现代人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一脉相承。
手工艺最好的存续方式是被需要。徐斌斌认为,这项技艺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在快节奏的浮躁下找到平衡。中式生活哲学,就是平衡的哲学,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平衡,也在城市与自然中平衡。她相信,佳能亦是如此,也是在寻找非遗和现代科技的平衡,让两者碰撞,产生更契合的火花,从而让古典传统再次被现代生活所需要。
“作为非遗传承人要积极响应国家文旅部振兴传统手工艺的号召,既要保护传统的优秀技艺,继承蓝印花布传统图案朴素优美、寓意吉祥的风格,又要对祖辈的技艺进行完善和创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更多人参加到传承的行列中来”,徐斌斌这样说道。
佳能的思考与徐斌斌不期而同。承载经典,推动新生,引导未来,这正是佳能助力非遗文化传承的愿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视角。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能推动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激发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更能将融合后的新理念传递给大众,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生活方式,为未来非遗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可能。
在徐斌斌与佳能合作的视频中,她重现了儿时看到的传统工艺场景,更为我们呈现了佳能打印机这样的现代科技产品为非遗传承提供方便的文化融合新图景。
各界的不断努力,徐斌斌的一腔热血,铺就了仙居蓝印花布的传承之路。如何让非遗这种无形的、不可再生的民族财富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用智慧承担起这份伟大使命,让民族文化瑰宝再次走入寻常百姓家!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