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外卖背后:科学家、美团、商家与干饭人的环保战线

如何点一单外卖?

一个简单的步骤似乎就可以满足:打开外卖App,挑选下单,返回主界面,自此静候佳音,“奔赴”一场大快朵颐。如果要在外卖一词面前加上“环保”二字,这个本身语义便复杂的定语,或许给“外卖”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作为“干饭人”应该如何在外卖消费中推动环保,答案却很简单——只需要做一个选择而已,不过这看似简单的背后,是美团、商家、产业链、行业专家等各方的不懈努力。

干饭人的选择

化身“老饕”或是“选择困难症患者”,打开美团外卖,找到你所需要的美食、奶茶、药品乃至鲜花和生活万物。这时你会发现,标识着“小份”字样的餐品恰巧满足你一人独处时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

此时到了支付的关键步骤,如果你恰巧选择的,是80万参与“青山计划”商家中的一个,那么你的每笔消费都将有不少于1分钱的善意,流进“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山公益专项基金”,用于生态环境类公益项目。

在你确定下单之后,若是美食,关于“是否需要餐具”的选择,更期待你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

“干饭人”姜姜对此体验颇多:“无需餐具”已经成为其下单时的默认选项,“尽量都装在一起,少用些塑料袋”的叮嘱,也常见于她的订单备注中。至今,她已经拥有3168单“无需餐具”的外卖记录,未来还将继续增加。

“自己有备餐具,一次性的(餐具)能不要就不要了”,这样的选择,在姜姜看来理所当然,“那些餐具的包装是塑料的,而且里面的东西也不会都用到,都是不必要的浪费”。

“理所当然”的思维链路源自根植在内心的环保理念,姜姜的环保理念则缘起于她的潜水经历,作为一名潜水爱好者,“巧遇”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是姜姜的乐趣所在。但有时,她也会遇见不幸。一片珊瑚附着在岩礁上,看似依旧姿态万千,但并没有勃勃生机;一簇海草在水中摇曳,摆动时隐隐露出掩身其中的垃圾……入海时的所见所感令她印象深刻。

潜水爱好者姜姜

被触动的姜姜开始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改变包括但不限于:下单外卖时选择“无需餐具”、购物时自备环保袋、一个人就餐时挑选小分量、尽量少使用防晒霜……

正如另一位有着3030单“无需餐具”外卖记录的小艾所说:“外卖环保非常重要,如果让我排序的话,放在首位的肯定是要让消费者接受这个概念。”

消费者的选择是外卖环保的起点。为了将消费者纳入环保链路,让姜姜、小艾的选择成为更多人共同的习惯,美团外卖设置多层级的“无需餐具”目标,用户达成即可获得成就勋章和外卖优惠券,还将“无需餐具”与公益捐助挂钩,每当用户选择一次“无需餐具”,就能获得10点公益能量,这些公益能量可进一步兑换成公益金,支持具体的公益项目。

当每一位“干饭人”打开美团外卖,都必须在“需要”与“不需要”餐具之间多花费一秒钟的思考时间时,改变的种子就已悄然生根发芽;当更多的“干饭人”选择“无需餐具”并逐渐养成环保习惯时,这株幼苗必然能够茁壮成长。

根据日前发布的《美团青山计划五周年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青山计划报告》),自2017年“无需餐具”功能首次上线,至今已经过十余次产品迭代,超2亿人次在点单时选择过不需要餐具,环保订单占比增长近40倍。

环保行为可获得外卖优惠券奖励

餐盒供应链的五年

“现在有些商家也开始用环保盒,所以我觉得越来越好了。”姜姜观察到的现象,实际是一群人努力了五年的成果——张涛和孙越便在其中。

当一个漏了油的餐盒摆在眼前时,二人都有些发愁。

一个是美团青山计划包装创新高级经理,一个是北京和合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合谷”)的渠道经理。他们对一个结果感到沮丧——十九个使用环保餐盒的外卖订单中,有两单出现撒漏情况。超过百分之十的故障率,暂时宣告张涛和参与环保餐盒研发的上下游供应企业阶段性失利。

据张涛回忆,这项“战斗”的发起可以追溯到四五年前,美团青山计划开始在绿色包装领域深入推进。

但对于当时整个行业而言,调研结果给张涛等人带来的感受并不乐观,绿色餐盒研发方面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对于大部分餐饮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满足的是食品安全、防止撒漏,以及带给消费者更好的用餐体验,环保虽然重要,但在这些要素面前,只能成为“特殊的、单点性的需求”。

为了形成合力、应对现有困境,张涛拉来了沙伯特、巴斯夫等业内知名供应链企业,也联合了和合谷等直接面向消费端的餐饮商家,协同推动解决方案,通过共创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

集各方之力,这场“战斗”的阶段性捷报随之而来:在最新一款环保餐盒投放两万多份之后,回收的差评仅仅只有一单。

植物纤维材料制成餐盒的碗体,再用类似奶茶压制封口设备的热封盖膜方式进行密封,如此制成的餐盒既满足了环保的需求,也能够尽量实现美观、不撒漏。

据张涛描述,五年间,参与环保餐盒研发和试验的企业不断扩大,各方的参与、合作亦带来了不少意外之喜。

例如在餐盒碗口直径的确认问题上,“当时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多大都行”,他表示,但是一位有经验的供应商改变了他的想法,“供应商建议做成110口径的,原因在于这样的口径模具更多”,这意味着可以减少更换模具带来的成本。

纸浆模塑热封盖膜餐盒获得蓝星计划绿色包装设计理念银奖

而在环保餐盒的推广中,孙越更清晰地感受到困难重重。

从成本角度而言,环保餐盒的费用较PP材质的传统餐盒高;从效率而言,传统餐盒手动扣上塑料盖子,过程仅需一两秒,而环保餐盒通过机器压制密封,至少需要三到五秒。

孙越直言,“门店一想,又不影响出餐品质,又省钱又高效,做大单子订餐的时候就还用传统餐盒了。”作为品牌方的和合谷,如何监督门店使用环保餐盒,本身便是一道复杂的命题。

在困难中相向而行,孙越认为美团与和合谷在本质上“都是有发展眼光的企业,都想做长久的生意”。

“努力建设商家-平台-消费者的可持续生态圈,通过产品功能、激励机制、宣传倡导等措施,促进行业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美团高级副总裁兼到家事业群总裁、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主席王莆中在《青山计划报告》序言中提到。

探索渐成体系。在绿色包装方向上,至今青山计划已孵化了两批次30款绿色创新包装,累计投放191万件供餐饮商家使用。此外,美团还设置“商家青山档案”、发布《可持续餐饮商户指南》、开展“中国餐饮行业减少食物浪费路径量化评估”研究、发起“无塑吸管挑战”“截圾挑战”“我为环保做过的小事”等活动……

消费者的变化便是餐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线,正如自带购物袋正在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潜意识习惯一样,从省钱到“应当”,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可持续消费意识的构建与优化。

“你们不是用了一段时间环保餐盒吗,怎么不用了?”一位经常订购团餐的客人主动向和合谷西单门店店长问道,客人的随口一问,对孙越却是颇具意义,他表示,在奔赴成为百年企业的路上,环保是“大势所趋”,“我们尽早介入,哪怕是多费点力,只要能尽一份力,对各方都是有好处的”。

那么消费之后,这条环保链路又如何延长?

科学家与平台

雨终于停了,一辆共享单车从广场的路边驶离。

得益于单车车轮上覆盖的一层“隔板”,即便驶过一个泥洼,骑车人也不用担心溅起的污渍。所谓的“隔板”狭长弯曲、线条流畅,便是能够阻挡车轮所甩泥沙和积水的单车“挡泥板”。而少有骑车人注意到,他选择的这辆单车,挡泥板上或许多了一行字:泥板由回收餐盒制成。

这批单车的特殊,源自2018年底青山计划在上海发起的一次“盒聚变”餐盒回收试点活动。活动工作人员在写字楼的垃圾桶旁“蹲点”,一一接过人们就餐完毕后的外卖餐盒。

据悉,这次活动获得超过2000人次支持,共收集超过4000个餐盒。几个月后,1000辆安装着由废弃餐盒制成挡泥板的共享单车,被投放在上海人民广场。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技术总监熊维,便在现场见证并参与其中。

产业在向前奔跑,其中的核心动能正来自核心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道理在推动环保的路径上更加显见。

“外卖餐盒从生产加工出来,到提供给消费者使用,再到被消费者丢弃,往往都是一次性的”,作为高分子材料学博士,熊维认为餐盒有着加工循环的天然优势,“材料的老化、折损较少”。

熊维表示,聚丙烯(简称PP)成本较低,且是一种耐热和食品级塑料,因此市面上仍以PP餐盒居多。她和团队打造“餐盒高值回收再生创新技术工艺方案”,尝试通过对塑料餐盒的预处理、清洗、分选、造粒,再造出黑点少、气味低、透明度高的高品质PP颗粒。

塑料餐盒再生粒子

由于餐盒在使用时沾染油污,一般被归为回收意愿较低的“干垃圾”,核心原因便是难以清洗。

“我们采用全新的热洗方案,减少清洗液和水的使用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去除物料表面的油污,减轻后续环节的压力,”熊维介绍,“现在也还在持续地去进行提升,让外卖餐盒的再生颗粒变得更加透明、气味更低。”

上海的活动还在延续,此后青山计划又多次试点餐盒回收。《青山计划报告》显示,2021年开始,从短期、探索性质的试点转变为规模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项目落地,规模化垃圾分类及餐盒回收项目已在厦门、上海、杭州等地的1500个社区及单位开展,回收餐盒超过5400吨。

而经过处理,被污染、被丢弃的外卖餐盒以塑料颗粒的形态“重见天日”,等待通过被制成其他非食品接触类的塑料制品来实现新生。

难题来到了朱美芳院士面前。将塑料颗粒转换成合成纤维,是她研究了三十余年的课题。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朱美芳及其团队向青山计划提出了“回收聚丙烯餐盒的高值化应用”项目,通过共混改性,将餐盒回收的聚丙烯材料制备成高价值细旦和高强纤维,应用于运动服饰和安全绳索等高端应用场景。

朱美芳和团队曾将塑料制成的细旦纤维和蚕丝摆在一起,给从事丝织品贸易多年的商户辨认。

商户们常年依靠一双“慧眼”走天下,此时却犯了难。两摞纤丝,不仅颜色相同,细软度更是不相上下。“结果所有人都认错了”,即便经过了细细斟酌,众人还是将细旦纤维判断为了真蚕丝。

“我们的项目有个特点,”朱美芳团队一位研究人员介绍,“一开始就把每个环节的要求都沟通得非常清楚,我们是倒着推的。”这款衣服需要怎样的面料、面料需要怎样的纤维、纤维需要怎样的原材料,在设计之初便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从产品需求向前推,将每一环节的技术指标确定下来,剩下的便是科研团队的悉心研究。

支撑熊维、朱美芳等人向前奔走的,正是青山计划和其相关方对技术进步的高度重视。

为鼓励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环保领域研究,2021年6月,美团发起公益性的青山科技基金,并设立“青山科技奖”和“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餐盒高值回收再生创新技术工艺方案”“回收聚丙烯餐盒的高值化应用”都被评定为了首届“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此外,还有6个绿色创新包装项目、1个绿色供应链项目入选。

“对于外卖领域环保科技创新将是新起点和新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如此评价。正如姜姜常截取生态纪录片中的重要片段,转发给身边人,希望以此推动他们注重环保,青山计划对科研人才和环保项目提供支持,或许有着相似而更广泛的意义。

“人从众”的力量

一切的最后都指向了一个终点——联合各方,让外卖更环保。

在“外卖”的链条之外,2021年,青山计划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确定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地可持续社区建设、保护地一线科研支持三大方向,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路径,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以科技为引擎,共筑绿水青山。”打开美团青山科技基金官网,一眼就能看到其醒目的标语。其中“共筑”一词,无疑点出了平台的独特优势。从“人”到“众”,增加的不只是一撇一捺 ,更突出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

临近中午,姜姜提交一笔“无需餐具”的外卖订单,给自己的“公益能量池”再积10点时,张涛正同合作的生产企业探讨环保餐盒的进一步可能;孙越正在从和合谷品牌下的众多门店中,挑选适合尝试使用环保餐盒的门店;熊维正看着又一批由塑料餐盒破碎、加工而成的高品质PP颗粒欣喜不已;朱美芳和团队则正紧锣密鼓地研制新材料样品。

可持续生态的“康庄大道”越修越长、越修越宽广。不过,至今,这条路的修建远没有尽头,还要翻过高山峻岭、穿过峡谷溪流。问题需要被逐步解决,经验的吸取也需要时间。

据姜姜反映,即便自己选择的是“无需餐具”,部分商家也仍然会在外卖袋中放入餐具,“可以理解,可能会担心用户误选出现差评,所以就直接为所有订单配备餐具”。

自动封口设备的成本较高,若出现机器故障还可能直接导致门店无法继续营业,这个问题则仍困扰着张涛和孙越。“在每个门店放两台,一台自动一台手动,前者故障后者可以顶上。”但这真是好的解决方案吗?张涛苦笑道:两台设备会对门店厨房空间产生较大的占用,并不符合实际需要。

朱美芳对于餐盒的循环利用还有更前瞻的设想,比如把催化剂等方便回收利用的因素“埋”在产品中,“在源头就解决,后面需要加工再造的时候,我们就像一把钥匙,只需要把内在的因子粘一粘,就可降解或可回收。”

种种难题和思考仍待进一步探索、落实,但显见的是,环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印记和生活习惯。

“建设绿色包装供应链,为平台全量商家提供外卖包装可回收、可降解或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促进回收再生市场化机制建设,联动产业上下游在全国20个以上省份建立常态化餐盒回收体系;以数字化能力促进可持续消费体系全面构建,带动百万商家提供绿色餐饮供给,促进5亿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行动。”

在《青山计划报告》最后,通过对“青山计划2025目标”的更新、重申,建构“如何点一单环保外卖”答案的元素若隐若现:确立低碳生态的战略,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选择,带动商户创造绿色可能,鼓励科研人员投入环保研究……

扫码阅读《美团青山计划 五周年进展报告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