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学当博主的年轻人

你会如何想象大学生活?是否还停留在学习、社团、组织这“大学老三样”?互联网时代,Z世代大学生们有了新玩法。

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的「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电子刊中,就记录了这样几位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以镜头为笔、生活为墨,在大学这张画布上绘出了独有的色彩。从学习生活、实践经历再到为学思考,他们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大学点滴与网友进行分享,也从不同角度展示大学的多元可能。

(以下为受访者自述)

享受大学,在思想碰撞里感受世界

@于译舒|哈哈的鱼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社交平台博主)

于译舒与母校的毕业留念(受访者供图)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初入大学时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我会说“各美其美”。

当走出生活了18年的小城镇去往另一座城市上学时,其实我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期待。不过好在我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因为在我看来,“享受”的心态非常重要。享受大学生活、享受大学的学习方式、享受大学赋予我们的一切成长机会。尤其是面对人生规划和选择时,大学里,每个人的诉求都是独立且丰富的,可能是考研、留学,也可能是找工作……没有必要用“模板”束缚住手脚,各美其美,只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生活、发展就是好的。

本科期间,我学习了四年的金融相关课程,但却依然放不下自己以前的梦想——成为一名“媒体人”。毕业前的两段实习,让我更加肯定自身性格不适合从事金融行业。我开始考虑拾起自己的“传媒梦”,通过跨专业考研去看看其他领域的世界。

如果让我回头判断本科和研究生报读的专业,我会认为自己的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不同的年龄段在衡量利弊时,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且这两个专业的知识均可以被运用到我现在的工作中。所以,选专业并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熟练转化、应用在自己手头的事情中。

成为博主这件事同样纯属偶然。疫情让我的双硕留学计划被迫取消。恰逢当时在读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开题,那时候讨论话题最多的就是自媒体、短视频,所以我心想:“不妨就研究一下自媒体吧。”借着这个契机,我开通了几个视频平台的账号,开始了我的论文数据收集之路。

“为论文服务”的初衷,让我一开始的产出均围绕着论文需求展开。每个视频都会结合论文进行打磨,保证已经把研究的需求点预埋在视频中,才会确认发布。“变成博主”这件事虽然“偶然”,但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结识到了许多新朋友,也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回望校园时光,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欧盟青年音乐节的主持活动。通过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进行交流,我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文化冲击,深刻地意识到个人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及魅力。所以,我非常建议师弟师妹们抓住机会,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带着我们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努力去往更广阔的舞台,积攒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认识不一样的人,接触不一样的思想及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可能在未来某一瞬成为一盏指路明灯。

保持学习,教室之外也有课堂

@田浅浅(北京大学研究生、社交平台博主)

田浅浅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赛博儿童”。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居家,与网络为伴。独处时光让文字这一形式成为了我主要的信息输入源,也让我对中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最终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就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初入大学时,模式的转换让我在学习上变得有些被动。为了适应大学节奏,我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定期做自我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即保持学习能力和状态的同时,持续进行信息输入和自我评估。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一套学习系统,定期的“系统检查”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稳步前行。

大二期间,我随手发布了一条拍照技巧教学视频,意外获得了还不错的反响。彼时,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也开始思索,自己所拥有的独一无二,且能为他人带来收获的原创性内容是什么?

一次分享会上,我发现许多人对学习技巧相关内容有着较强的需求,便整理出一些学习方法及心得,开始了相关视频的拍摄。我希望自己的学习方法论能够惠及更多没有条件上补习班的孩子,让缺乏一定教育资源、家庭资源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帮助。

与不同领域的人接触、交流也是我热衷的一件事。正因如此,我在研究生刚开学不久便选择了休学。利用这段时间,我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参与更多不同的人生,从而找寻到自己后半生真正想从事的事业。

休学期间,我主要在旅行、写诗,做一些民间观察等。一次旅行途中,我看到了一群在河边摆摊的阿姨。她们会给路过的人按摩并收取低廉的费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弯着腰给客人缓解痛苦的阿姨,也在默默积累着脊椎的疼痛,和一些来源于生活的酸楚。后来,我与几个朋友一起,在阿姨们工作的河边为她们进行了一对一的按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她们身体的疼痛,共情她们的无奈。

后来,在海口的一个城中村,我为当地小朋友上了一节性教育课。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早熟影响,也能轻易发觉他们对相关常识的极度匮乏。这些事情让我不由地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让我开始考虑将来向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女性研究方向读博,理论和实践并行。

大学四年是有着无限可能的一段时间。我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勇敢尝试新事物,这个过程不一定会让一个人变得与众不同,但它一定会是人生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即是优秀

@大鹿鹿学姐(中国人民大学本硕毕业生、社交平台博主)

“大鹿鹿学姐”硕士毕业照(受访者供图)

我本科就读的是社会学。在许多人眼中,社会学并不是一个“容易就业”的选择。然而,在我看来,就业前景只能作为志愿填报时的考量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专业内容与个人兴趣的契合度。

选专业时,相比外界的评价,自己内心的声音更为重要。比如,有的人表示社会学的课程多注重于理论层面,在实践上可能有所缺乏。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会对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四年的学习可能会打开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新视野。

初入大学,怀抱憧憬的我一口气报名了十个社团和组织,在忙碌中开始了校园生活。然而,在切身体验后,我发现一些社团活动的内容与预期并不相符,也开始明白社团并不是参与得越多越好。经过对需求和喜好的取舍,我最后只选择了学生会的职务,并一直参与到了毕业。

研究生期间,我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经验,意外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正是这些关注,让我开始有了动力,去分享我从大一到研究生期间积攒下来的经验内容。在这期间,我的关注者也会给予我一些积极的反馈,让我知道自己的内容有切切实实地帮助到他们,这也是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不同于传统的评判标准,学习成绩好不再是优秀的唯一代名词。一个人只要找到了兴趣目标,并向其努力奔跑,这个过程中的他就是闪闪发光的。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多接触新鲜的人和事。哪怕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退出也完全没有问题,或许这其中的某一个爱好,在未来便会成为你的终身事业,或是影响你的人生。

多试错,多尝试,多探索

@我家毛二(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社交平台博主)

“我家毛二”生活照 (受访者供图)

什么是大学生必做的事情?在我看来,只有你想做的事情,才是必须要做的。

高考结束之后,我和朋友们相约着搭建了一个儿童兴趣班。从选址、装修到桌椅挑选,都由我们“亲力亲为”。这段特别的经历成为了我假期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之后,我还和朋友们尝试了几份不同类型的兼职。做过销售,也当过家教,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意去尝试。乐于尝鲜使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能力边界。

大学的前两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己的舒适圈中,整体状态比较松弛。直至大三,我才突然意识到,或许自己需要一次改变。从辩论赛到演讲比赛,我的行程越来越丰富,几乎每天都是在学习和备赛中读过。那段时间是我大学收获最多的时候,不仅是生活的充实、满足,还取得了不少比赛的荣誉。

到了考研的那一年,我在英语口语方面获得了老师的极大认可,随后,我又顺利取得了理想的实习offer。其实,无论这些荣誉和奖项是否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你在为它日夜准备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积累与提升。

在我看来,一件事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来说,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大学期间,有许多事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去做。但如果让我回到那几年,我还是会觉得,如果不去尝试,我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情有无价值、意义为何。

每个人对虚度的定义都不一样。只要你是在认真地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不算虚度。如果想尝试某件事,或者是刚好有一个机会,那就去试试吧!年轻,最少的就是试错成本,最多的则为时间。

多去试错,多去尝试,多去探索。

多元拓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校外食堂顺子哥(青岛大学研究生、社交平台博主)

“顺子哥”正在进行视频剪辑(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自己在校园实践这一领域还是有着丰富经验的。

高考结束后,我独自前往北京,度过了边打工边旅行的惬意假期。也是这段经历,让我在进入大学后再度萌发勤工俭学的想法,并开始在学校内做起了售卖明信片、向新生推销产品等小生意。后来,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我对这一新领域产生好奇,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后,我开始定期发布一些有趣的校园资讯。随着关注者的增多,一些广告合作也开始找上门来。这是我首次通过自媒体赚取到生活费。

2020年初的寒假期间,宅家的我又闲不住,着手做起了视频博主。在尝试了各类题材后,我发现“校园食堂”这一主题常会受到不少初高中生的关注,也能让一些毕业生回忆起校园时光。于是,大学的食堂便成为了我前期视频的主要取景地。

虽然初期的视频数据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一直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开始尝试推出一些校园美食挑战视频,多个系列作品穿插发布,随着内容丰富度的提升,关注人数终于开始如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随时进行产出总结,吸收他人作品的优点并弥补自身不足,在创新的路上步履不停。不久前,我又组建了一个自媒体团队,开始了新的创业尝试。

回顾大一至今的经历,我认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坚持是一段充实大学时光的关键。在完成学业之余,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并坚持下来。或许开始时会遇到重重困难,然而,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成功的。所以希望大家找准目标,坚定不移,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内收获更多宝贵的财富。

关于Z世代的年轻人,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去概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他们,有着更加独特且多元的个性。独立、自主、包容、开放……从以上几位大学生博主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人的缩影。

而在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推出「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电子刊中,还有更多同样值得关注的人物故事。从知名学者到高校辅导员,从优秀大学生到社会知名人士,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大学与成长故事,也以“过来人”的身份,为Z世代大学生送上独家经验指南。

微信搜索小程序“南方周末电子刊”,即可免费畅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