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答南周:臭氧污染形成机理已逐步探明
2022年上半年全国臭氧浓度反弹的原因,一是臭氧污染的前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二是气象条件总体偏不利。
我国逐步形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综合立体监测体系,基本实现了短期精准预报和中长期趋势预报。
臭氧污染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臭氧污染的成因及转化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曹海东
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两座大山”。两者“同根同源”,前体物都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但近年来,与PM2.5浓度持续下降不同,臭氧污染却经常反弹。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五降一升”,其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5.9%,而臭氧(O3)浓度同比上升4.3%。
“研究表明,O3浓度与VOCs和NOx排放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O3污染防治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区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迫切需要科技支撑。”8月23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表示。
自202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佳澄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