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多地现罕见旱情。放眼全球,高温的影响同样波及甚广,不少国家气温均超过40摄氏度。在未来,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或成为“新常态”。
深度报道
-
南方农业拉响大旱警报:水库池塘将干涸,灌溉系统待更新
目前四川受灾较严重的是夏玉米和夏大豆。干旱会导致大豆减少授粉,高温则会令大豆分枝数减少,从而荚数减少,进而影响收成。 正常水文条件下,南方降水较北方充沛,河道纵横,灌溉管网系统不如北方地区健全。南方省份灌溉管道化率(采用管道输水的面积/灌溉面积)明显低于北方缺水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水灌溉、抢种抢收等都是短期措施。长期而言,需要加强从水库到池塘的蓄水设施的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作物抗旱、耐涝和抗病虫害能力等;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调配优化布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
重庆抗旱半月:一个漫长等待降雨的罕见夏天
彭光瑶着急了,开始用自来水浇灌果树。一吨自来水得花3元,村里的其他种植户不舍得,没跟着做。他们在等,“等立秋(8月7日)总会有雨的”。 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党支部书记黄世忠称,“嘉陵江晒干了”的说法不够准确。不同时段的嘉陵江流量受到调整,早晨八九点以前为用电低峰期,流水被蓄起来等待高峰时发电。 涪陵山火是一个重要节点。伍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涪陵山火后,镇区干部原则上取消休假,每天安排30名人员值班值守。 王荣刚养着猪崽43头。栏里的猪热得嗷嗷叫,他在猪舍屋顶安装了7个喷淋设备,天气酷热的时候能喷水降温。这一设备被视作对未来的投资。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
四川限电,水电第一大省的酷暑大考
四川正“面临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局面”。 这场四川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伏旱,几乎扼住了四川境内约1400条河流的咽喉。来水偏少,肉眼可见的就是“靠天吃饭”的径流式水电站难以发电,有调节功能的高水坝发电站水位告急,发电量急剧减少,部分逼近死水线。 未来几年四川电力供需形势将由“丰余枯缺”加快向“丰枯均缺”转变。“必须从机制上做好满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迎接极端天气频发的准备。” -
高温突破历史极值,户外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在酷暑中,户外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高温保障措施制度的完善和落地对保护他们的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高温下讨生活,再热也得养家
一位手指晒得漆黑的女外卖骑手同时被派9份订单,是平时的四倍;一位流动咖啡车摊主的大腿和小腿被晒成两种颜色,咖啡销量却下降了四成。 横店演员周卫星每天要换五六次汗衫,几乎每一分钟要吸一次汗。一个镜头拍完,调整机位的十分钟里,助理马上把他湿透了的衬衫吹干,再让他穿上。 高温之下,胡瑞杰每天要跑两三个工地,打听到底有多少人在施工。如果他一段时间内没有去拍某个楼盘,就会有业主问:“是它不行了吗?” -
日本六月中暑急救已超万人,重症者致死率高达70%
在医生苏磊眼中,轻症中暑是出汗的,而重症中暑,一滴汗不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调节不了体温,皮肤不散热,其病死率介于20%-70%。 轻症中暑的确不会致死,但轻症与重症并无明显过渡,常人骤然遇到无法区分。“如果他突然晕厥、全身抽搐、呼吸窒息,甚至低血压了,这些是重症中暑的高度可能对象。” “单一脏器衰竭,死亡率才3%。如果两个脏器以上,死亡率30%,那就意味着什么?你早期发现的时候你去阻止它,它就能防止死亡率从3%升到30%。” -
谁制造了最热夏天:多国气温超40度,极端天气成常态
正因目前冷空气稀少,三大高压(大陆高压、西太副高和北非-伊朗高压)才有机会连成片,这就加速高温的累积,形成大范围地区酷热难耐的局面。 未来除了气温本身的自然波动变化和季节性差异以外,全球变暖也将导致气候不稳定性增强,气温波动更加剧烈,高温热浪越来越频繁,“气温的大起大落已经成为一种气候常态”。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14日《南方周末》)
专家解读
-
今年的热浪天气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从整体上看,气候变化的速度跟模型的预期基本相符,但是极端事件的增加确实超过了科学家预估的速度,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已经跨过了气候的临界点。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
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吕娟:战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准备
长江流域发生旱情并不是意料之外,但是这种全流域的干旱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 面临严峻的干旱灾害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干旱灾害防御新要求,干旱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持续完善,以便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范围、跨年度的极端干旱灾害。 建议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带来的极端影响和损失,把保证民众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
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破纪录极端气候事件将经常发生
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都打破了历史观测纪录。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差异:陆地升温速率高于海洋,中纬度地区增暖比低纬地区快,北极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 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
德气候学者:全球热浪与这些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结果,在“双急流”的影响下,中国东南部也将会成为热浪的一个热点地区。 研究发现,6月后再次出现的天气波“Wave-7”将北美、西欧和亚洲的热浪天气联系起来,它有可能是如此广泛的热浪背后的共同原因。但多大程度上由气候变暖导致,还有待确认。 模拟发现在二氧化碳增加一倍的情况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将增加中欧的干旱。随着世界变暖,洋流减弱会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欧洲夏季更加干燥。 -
最热之夏,建筑如何给城市降温
全球变暖正在摧毁人们赖以适应气候的两大关键——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气温波动剧烈,高温热浪将越来越频繁,气象专家称“气温大起大落将成为气候常态”。 我们的城市该怎么办?如何增加气候适应性和城市韧性,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更智慧、更有温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观点聚焦
-
寰球同此酷热,重新思考火电、核电与能源供给稳定性
2022年,全球酷暑,绝对温度、平均温度、炎热时间等全面超过2021。新冠大流行迫使工业半停滞、减少排放已两年半有余,又怎样?抵不上太阳和地球的物理量稍有波动或一次偶然火山喷发。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
值此电力紧张的酷夏,尤当反思城市景观灯使用过多过滥问题
景观灯的出现与发展,肯定不可能一无是处,有些地方夜景成为著名的景致,如重庆和香港。但在实际运用中,无论城市大小、是不是旅游城市、有没有必要搞夜景,一窝蜂上马,忽略本质,一味追求新奇炫目,难免会造成量与度的失控,反而成为城市之中严重的光污染来源。 -
寰球同此酷热元凶是谁?或为汤加火山爆发令平流层水蒸气增加10%
路易斯·米兰领导了一项新的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估计,汤加火山喷发向地球平流层(同温层)释放了大约146万亿克的水蒸气,相当于这一大气层中已存水蒸气的10%。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1日《南方周末》)
图说高温
影像追踪
-
02:29
为何今夏那么热,台风天偏少?气象局回应了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议发布了7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以及8月气候趋势预测,并对记者提出的“今年台风为何偏少”“今年为何那么热”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
01:19
广州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7月26日正式进入中伏
受到强盛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广东省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 -
01:2
谁制造了最热夏天?
一般来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高温过程的是大陆高压,南方高温天气则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造成的。相比过往,此次高温天气多了北非-伊朗高压的身影。正因为目前冷空气稀少,三大高压才有机会连接成片,形成大范围地区酷热难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