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什么都知道

门卫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一个是非常隐蔽的精英世界,另一个是混乱的街道。门卫以某种方式管理着这两个世界,需要敏锐的洞察力。

这种门卫与住户的所谓亲近关系,在特定的时间段,暂时跨越了巨大的鸿沟,最终却又是脆弱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李慕琰

美剧《摩登情爱》中,讲述了一个纽约门卫和住客之间的温暖故事。 (资料图/图)

社会学家彼得·比尔曼(Peter Bearman)对门卫的兴趣,是从多年前一次雨夜“惊魂”开始的。1987年,他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做报告,难得从小城市来到大都市纽约。报告结束后,系主任邀请他去家中做客。

那是一个雨夜,夜里十分寒冷。比尔曼如约来到系主任家,公寓大门紧锁,只有一个门铃,周围没有人。比尔曼试着按了一下门铃,门开了,他径直走了进去。突然间,他身后蹿出一个人影,把手伸到了他身后。“我想,天啊,我当时很害怕,想着他是不是会杀了我?因为我不是纽约人,大城市让我害怕。”比尔曼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恐怖电影常见的情节并没有发生,他很快就脱离了“危险”——公寓电梯正停留在一楼,他快步进了电梯,上了楼,见到了系主任。当他惊慌失措将刚才的遭遇告诉系主任后,系主任大笑着向他解释,那个试图挡住比尔曼的人,其实是大楼的门卫。“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那时候还没有门卫的概念。这个门卫只是想看看我在做什么,这是他的工作。”这是比尔曼遇到的第一个门卫,“我明白了,至少在那一刻,我在城市里是多么的天真。”

从第一次见到门卫,到真正开始密集接触这个群体,又间隔了十一年——1998年,比尔曼搬到了纽约工作生活,他家的公寓楼下也有门卫。每天早上,比尔曼走出公寓楼,门卫都会说,”早上好,比尔曼教授”。

“他们总是这样做,给你重视、认可和尊重,你就会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很重要的人。我对这种动力学很感兴趣:为什么门卫会让他们的住户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们自己真的很重要?门卫正在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他们使那些与他们互动的人感到自己很重要。”比尔曼说。

所有这些,促使比尔曼将好奇变成了研究。比起城市里充满故事的边缘人、少数群体,门卫是一群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但他逐渐意识到门卫是观察城市环境复杂性、阶层差异的绝佳样本。

在与门卫接触的过程中,比尔曼看到很多容易被忽略却充满矛盾的现象,比如,门卫和住户在空间距离上极为接近,却在阶层差异上有一道鸿沟;门卫对住户的了解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他们知道一栋大楼里谁在进行灰色交易、谁有无婚外情,甚至谁爱点外卖、谁酗酒、谁对坚果过敏等都了如指掌,这中间,边界感的把握显得十分微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比尔曼借助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一门社会学导论课,与学生们一起开展了一项针对门卫的田野调查。他们深入纽约曼哈顿的各大高层住宅进行观察、访谈和记录,2005年,这项田野调查的成果被集结成书,名为《Doormen》(门卫)。

十七年后,《Doormen》中译本出版,门卫的工作重心也在这些年间发生了流动。尤其是疫情期间,门卫成了封闭的社区与外界沟通的几乎唯一桥梁。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为《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这真的很吸引人,前面加上‘寻找’两个字,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正在寻找能够弥合这些分歧、搭建起沟通桥梁的人。”比尔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2年8月18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国家科学院院士彼得·比尔曼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视频专访。

“门卫不会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个人”

南方周末:社会学喜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