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过年回家记录】打工村:这里的世界是平的

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年轻人让这个冬日的村庄变得焦躁。想走,却不知道去哪里。留,又不会也不想学耕田犁地,要不就要和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抢工作。

责任编辑:邓瑾

金融海啸下的中国中西部

这一次,我们收起行囊,不是奔向异地,而是回家。这一次,我们以记者的眼光,打量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打量着金融海啸下中国中西部那些平静的小村庄,小乡镇,小城市。

在那些经济融入了全球化链条的地方,这个冬天有点冷。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金融海啸的冲击波似乎并未到来。

我们深信,在这些闪光灯照耀不到的地方上演的,是或多或少被忽略乃至被遗忘的另一种真实,另一种历史。没有这些,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图景,或者说现代化进程关键节点中的中国图景,注定残缺。

江西高安市建山镇塘下村

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年轻人让这个冬日的村庄变得焦躁。想走,却不知道去哪里。留,又不会也不想学耕田犁地,要不就要和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抢工作。但不管怎样,多年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重塑了乡村整整一代人,他们将给古老乡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带来巨大的冲击

80后:“我一定会出去”

这个春节,那些返乡的80后中,有很多人变得焦躁不安。

这群揣着山寨版苹果手机,头顶莫西干和朋克“杂交”风格的发型,会用粤语进行交流的年轻人,在离牛年还有很长日子时便从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工厂里提前返乡,一下子回到了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劳动力输出大省江西的劳动力输出大县高安市建山镇的各个村庄。

面对每年都没有什么变化、贫苦依旧的村子,他们迷茫,忧愁,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