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美国梦——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张静怡 学校:福州四中橘园洲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张静怡
学校:福州四中橘园洲中学
指导老师:杨丽
“那蓝色的花园里,许多男男女女飞蛾似的在呢喃、香槟、繁星之间走来走去。”——题记
纵观全书,有两个字时时刻刻充斥在字里行间——虚伪。黛西虚伪,忍受着丈夫的出轨却因为贪图钱财而不愿离开;汤姆虚伪,自己风流却又对妻子监管甚严,富可敌国却又十分吝啬;尼克的女友,乔丹·贝克虚伪,愤世嫉俗却又对别人的私事津津乐道,且掩盖不了说谎成性的本性,尼克亦是虚伪,一边诉说着对纽约糜烂生活的厌恶一边又乐在其中。而盖茨比……
20世纪20年代,一战落幕,美国陷入战后短暂的繁荣中。股票虚高、爵士、舞会、禁酒令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许多妄想一夜暴富的年轻人积极地捣腾股票,或者借着禁酒令的噱头走私烈酒,总之,出现了许多暴发户。对于大多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瓦解“旧富”、实现美国梦的好机会。“西卵”便是其中的代表。不妨引用一下《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奇迹与繁荣,也充斥了虚伪与势力。
以本书的内容来看,盖茨比似乎一直是以一个“痴情好男人”的形象出现。然而,他真的爱黛西吗?我认为是没有的。当黛西与他久别重逢不久,有这样一段描写:“黛西肯定有不少地方让他大失所望……他把黛西幻想的太美好……也比不上为情所困的心堆砌起来的幻想。”当宴会结束时,有一段更直接的语言描写:“她不理解……她以前很善解人意的。我们常常坐上几个小时……”可以看出,盖茨比明显是在没有相见的这五年中,用臆想为记忆添砖加瓦,逐渐神化了黛西的形象。而在更深处,他早就把这个女孩同他的“美国梦”联系在了一起。她,象征着出人头地,获得令人艳羡的金钱与社会地位,象征着被“东卵”的旧富们真正接纳,象征着那近在咫尺却又望不可及的美国梦。
书中盖茨比与黛西感情的这一线索,很可能取自于作者菲兹杰拉德自己的经历。18岁时因为贫穷而失去的恋情,对名利场的向往,与盖茨比几乎毫无二致。有意思的是,菲兹杰拉德经典的作品,几乎都是写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年轻人。可以说,他抓住了那个时代的命脉,所以他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最令人惊愕的,是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似乎某种程度上预言了自己的结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前行,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断退回过去。”这句话被刻在了他的墓前,它可以看成是对“美国梦”的诠释,但何尝不能看成是作者的一句自嘲?他跟尼克很像,不同常人的智慧已经让他们看清了这个时代的浮华、堕落,但无力挣脱,只能深陷其中,迷失在一次又一次的狂欢中。
盖茨比穷尽一生想挤进上流社会,摆脱暴发户的身份。但事实上,他从一出场就暴露了这点:“……一个表现的很有风度的粗俗汉子……谈吐客套的有点可笑……”这是尼克对他的第一印象,而后文频频出现的“粉红色西装”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不管怎么样,他都只是个暴发户,是个西部来的穷小子,那些冷漠、势力、又极其看重身份的富人是不会真正接纳他的。书中出现过无数次,在他的宴会上,他们喝着他的酒,吃着他的东西,同时一边咒骂着他,猜测着他的背景是多么龌龊。曾经众星云集的宴会,到了他的葬礼,除了尼克、亲人与“猫头鹰眼镜先生”竟无一人奔丧。这是20年代无数年轻暴发户的写照:放低了身段、放低了自己的人格底线,去迎合着白眼与歧视。渴望着被接纳,渴望着出人头地,到头来,都沦为了资本的玩物。
1929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金融业奔溃了。人们大规模的聚集在华尔街,举牌大骂老板。那注定无果的美国梦,如同那美好又易碎的玻璃,又如同那跌至深不见底的股票,转瞬即逝。就正如《红楼梦》所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1940年,菲兹杰拉德去世。
“咆哮的年代”终结了,但这本书写成97年以来,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或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困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日复一日艰辛的努力着,却如同书中的“逆水行舟”,结果大多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它,或许也象征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的迷茫。
盖茨比以及当时无数年轻人“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梦想建立在强烈的欲望之上,没有道德标准;亦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梦想,只是在随波逐流。反观现在,孩子们很多时候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之中,到了大学就荒废学业;对流量明星的过度追捧,对美丽外表与金钱不择手段的追求,随之而来越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与各种质量问题,霎时也能看到些许荒谬的“爵士时代”影子。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盖茨比的“美国梦”始终是虚无缥缈的绿光,是因为他的梦想根本不是真正的梦想,或许只是内心欲望与时代喧嚣的总和,在一个年轻而迷茫的心里投下的倒影,外表绚丽多彩,内心空虚衰败。
我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
这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我也会一直努力地去寻找,去接近那片“清新、碧绿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