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中间人也能当英雄”
把故事从脑海中的思绪慢慢变成文字,变成画面,最后落实到大银幕上,“每一步都是痛并快乐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静茹
简单来说,暑期档新片《独行月球》讲的是沈腾扮演的维修工独孤月被撤退的探月大部队落在了月球上的故事——与他一同被遗落的,还有一只科研金刚鼠。阴差阳错之下,在生活中一直存在感不高的独孤月最后成为了拯救地球和全人类的英雄。这也是原著同名漫画打动导演张吃鱼的地方。在他看来,这样的设定“必然有喜剧的东西产生”。
2018年2月,张吃鱼跟编剧团队开始做剧本,经过将近两年时间,完成剧本和分场,2020年1月才筹备拍摄。因为故事发生在月球上,电影本身有着占比很重的科幻元素,在张吃鱼的印象中,美术部门和特效部门的概念设计图大约有2000张左右。
张吃鱼自己也大量学习了科幻相关的知识,他笑说,这就跟采风一样,只是没办法去月球,只能通过各种书籍和影像资料了解。写剧本过程中,团队请了科幻顾问,剧本完稿,还请了科学顾问。张吃鱼说:“相关的专家帮我们斧正了一些他们觉得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这是导演张吃鱼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科幻喜剧电影,目前领跑暑期档。《独行月球》开拍之初正值新冠暴发,张吃鱼没有想过这场疫情会持续那么久,觉得“可能大家坚持一下就挺过去了”。这期间,太多的影视项目夭折,行业受到重大冲击,依赖线下的开心麻花话剧业务也一度受到重创,好在这家公司始终支持张吃鱼去做这件事,也因为这部电影特定的拍摄方法,使得它没有因为疫情而耽误进度。
杨江是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奧斯卡评委会成员、美国电影音效剪辑师工会(M.P.S.E.)成员,此次在《独行月球》中担任声音指导。谈起这次合作他说:“导演非常尊重主创的意见,这就促成了每一个部门都会发挥各自领域最大的优势,来完成导演的创作意图。”这部片子95%以上的镜头涉及特效,如此庞大的特效量给后期制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且随时可能需要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杨江率领的声音团队专门做了一个科学有效的制作计划——能够不停地随着画面的修改来调整声音,同时还能够在最有限的时间里达到一个高质量的标准。“吃鱼很尊重科学的工作流程,也愿意和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尝试创新。”
尊重流程,也是几乎是新人导演的张吃鱼在面对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时没有手忙脚乱的重要原因:什么时候拍摄、出动态预览、根据动态预览规划拍摄分镜等等,全都有流程可依,甚至特效制作都有着明确的章程。因为团队里都是经验丰富的人,张吃鱼在拍摄制作过程中的压力反而要小于开拍前。临近开机那段时间,是他焦虑的巅峰。
如果问他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被哪种情绪占据最多,张吃鱼觉得最敏锐感受到的还是创作的痛苦。熬过来以后他又享受这件事本身。把故事从脑海中的思绪慢慢变成文字,变成画面,最后落实到大银幕上,“每一步都是痛并快乐着。”合作过程中,杨江觉得张吃鱼性格上是谦虚理性的,创作上是追求创新的。很多工作上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