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而美村小正在为未来犯愁丨议教
学校没有校门,校名就刻在一块石头上,村民可以随时到校园里打篮球、锻炼,到图书馆阅读,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转为公办后,学校还会不设围墙吗?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让孩子都进城读书,而是应该办好每一所学校,包括乡村小规模学校。
责任编辑:吴筱羽
“在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中,有一类颇为特殊的,即由爱心人士捐赠兴建、完全公益、不收学杂费的民办学校。这类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国家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大背景下,该何去何从?不论是捐赠人,还是师生员工,眼下都十分困惑。”
近日,我在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知行者”暑期徒步活动后,与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主任赵宏智一起,走访了泸沽湖边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达祖小学。这是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唯一的村完小。
与以往的参观不同,达祖小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所地处凉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并非“小而弱”,而是小而美、小而特,在2012年拿到过央视评选的“最美乡村教师团队奖”。
不过,校长王木良却一脸愁容,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犯愁接下来的路在哪里。
接县有关部门的通知,这所乡村学校在当地规范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时,并没有作为民办学校上报,今年还可继续按民办办学。但从明年起,这所小规模学校将转设为一所公办学校的教学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