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低收入者如何安居——建设广厦千万间 大庇寒士俱欢颜
据统计,目前全港约有210万人、占人口的31%居住于公共租住屋村,租住公屋单位数目约为72万个。加上购买了居屋的1/6人口,约有一半市民居透过政府的房屋资助计划实现安居。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却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私人开发楼盘与政府资助房屋各占半壁江山,互为补充,尤其是被视为“德政”的公营房屋制度在半个世纪以来稳定、公平运行,为占全港总人口1/3、约210万的低收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帮助总人口的1/6、约110万人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被其他城市和地区视为可供借鉴的范本
公屋没有独立厕所或厨房,在顶层设有天台小学 资料图片
居者有其屋
从9月到10月,香港各楼盘都迎来了销售黄金期。滔滔看楼大军中,有一个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三千多名“居屋”准业主。“居屋”源自1978年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是港府为协助中低收入阶层而设的廉价公营房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居屋”由房屋委员会(简称房委会)负责选址、设计、开发和出售,通常以成本价出售。以香港新一轮出售单位为例,根据房委会辖下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7月12日的定价原则,价格约为市值的七成。房委会辖下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主席张炳良解释说:“售价是根据合资格买家的负担能力(以他们的按揭还款能力计算)而厘定。”
自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以来,这是房委会第二次重售“居屋”剩余单位(1997金融危机后,香港房价暴跌,为挽救市场,政府停售停建“居屋”)。首次“解封”是在今年元旦,一位香港房屋署职员对当时的火爆场面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总共有三千多个来自牛池湾、沙田、天水围及屯门的‘居屋’货尾单位,令市民趋之若鹜。重售首个星期日,到示范单位参观的人数高达两万多人次。”
据了解,房委会这次推出的3255套“居屋”共收到了14383份申请书,超额近4倍认购。在9月中旬摇珠确定顺序后,国庆前后,三千多名准业主已进入了选楼程序。
市场对“居屋”的热烈反应,部分原因是“居屋”停售4年积累了巨大的购买力。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香港的低收入者期待透过“居屋”计划,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居屋”的福利色彩浓烈,仅针对收入较低人士,对申请者有较多限制。合资格人士包括绿表申请者及白表申请者。绿表申请人主要为公屋住户及经核实合资格获编配公屋的人士,公屋住户申请资格,具体以一口人家庭为例,每月家庭总收入限额为6800港元,家庭总资产限额为17.6万港元。而白表申请人需满足的资产净值及收入限额,以人数为一人的家庭为例,每月家庭总收入限额为1.15万港元,家庭总资产限额为24万港元。白表和绿表申请者的配额比设定为1∶4。
居屋制度运作二十多年来,成功帮助不少中低收入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已有三十多万个家庭一百多万人通过这个计划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房委会目前手头大约还剩下近万套房子。尽管需求畅旺,但港府已决意在发售完所有剩余房屋后淡出楼市,回归低收入人士的庇护者及健康房屋市场的监管者的角色。
排队等“上楼”
香港寸土寸金,要想人人都当“房东”,也不太现实,但大部分低收入人口依然有机会实现安居梦想,这就要归功于租住公屋的政策。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始于1954年,其宗旨是为真正有住屋需要但又无法负担其他类别居所的家庭提供安身之所。
港人守秩序、“爱”排队令内地人叹服,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有1/3香港人人生中最漫长、最重要的一次排队,却是排队等“上楼”(轮候公屋)。
在经过多年的轮候后,余先生一家四口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等来了“上楼”的机会,搬进一套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的公屋。
有别于居屋集中的屋村,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解决长远人口压力,港府起动了新市镇计划,在全港打造9个卫星城。和其它屋村一样,新市镇里凡是有关交通、医疗、教育、大型娱乐设施、甚至连街市(即菜市场)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划,与公屋同时建设,大型商场、街市、超市、酒楼一应俱全。余先生居住的沙田就是香港发展最早的新市镇之一。
由于公屋的定位明确,就是利用有限资源为需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负担得起的安身之地,因此在租金厘定上有严格规定,在面积上也有严格限制,在申请人资格上更有较高门槛和审批监督机制。
据房屋署有关人员介绍,目前公屋租金每平方米仅约为47港元,是商品房房租的1/4。
租金低廉,免不了会有贪占便宜者,房屋署对申请人资格进行严格限制,申请人必须在香港住满7年及没有私人住宅物业,而且须接受入息及资产净值两方面的全面经济状况审查,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每月总收入及现时的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房委会规定的最高入息及总资产净值限额”。根据2007年4月1日生效的新标准,以一人的家庭需符合的收入及家庭资产净值限额为例,每月家庭总收入限额为6800港元,家庭总资产限额为17.6万港元;以四口之家为例,家庭每月最高收入限额为1.46万元,家庭总资产净值限额为36.2万元。
如今回想当初获通知上楼时的情形,当司机的余先生依然觉得很满足。毕竟,在早年,轮候的人多达几十万,有的人要等上六七年。有一位公屋老住户这样形容:“在当年,能够中签抽到上楼入住,更好过今时今日中了头奖六合彩。”
不过,随着香港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屋的综合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港人文先生入住公屋已有二十余年,从年轻小伙住成了老人,目睹屋村几乎变成老人村,“屋村越起越豪,租金越来越高”。“当年石硖尾廉租屋的屋型设计和设施及居住环境,可用简陋不堪来形容。现在的屋村无论从外形或设备用料来说,都较市区的私营楼宇及旧式楼宇不知好多少。可谓‘鸟枪换大炮’。”公屋的分配标准,是保证每一个人的分配面积达到至少5.5或7平方米。不过,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每人其实可分配到十二三平方米的面积。
根据房屋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12月31日,在公屋轮候册登记的家庭数目仍有逾10万个,轮候公屋的平均时间约为1.9年。据统计,目前全港约有210万人、占人口的31%居住于公共租住屋村,租住公屋单位数目约为72万个。加上购买了居屋的1/6人口,约有一半市民居透过政府的房屋资助计划实现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