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旋律与流动的人

编者按:

从著名摄影大师、独立摄影师到摄影科普博主,摄影家职业和摄影设备的多元嬗变也正与时代精神的变迁互相映照。作为个人叙事的支撑与载体,快门艺术定格的一帧帧影像,正引领着我们感知世界,也被他人感知。

▲罗大佑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摄

远古时代的先民曾发明“结绳记事法”以记录重大事件的发生。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把对自然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绘成简单的图画刻在岩壁或石器上,那是人类最早采用绘画或者图片的形式传递信息。

曾经,大大小小的结和岩壁上的刻画是祖先们回忆过去的稀有线索。而在现代科技催生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影像成为与文字同等重要,并兼具表达与记录作用的便捷途径。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物》在尼埃普斯8小时的拍摄下,带领人们开启对影像最初的探索。当封闭了76天的武汉城门在零点重启,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冲过百米终点,北京开创历史成为首个双奥之城……珍贵的历史瞬间被镜头记录,影像则负责将时代加以串联。

随着罗大佑在小米2022中国影像辞典大赛中唱响《爱的箴言》,由众多平凡面孔组成的影像诗,正凝结为一首永恒的旋律。在其中,正有一群人通过手机影像的力量探索自由表达的尺度与边界。

▲罗大佑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摄

记录时代的第三只眼

拍摄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样张的那天,香港正下着毛毛雨。刘香成来到芭蕾舞学校,看到同学们正在做舞蹈课前的热身。他们跟着老师的指导和钢琴的乐声跳动着、旋转着,与疫情笼罩下的城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正是我想捕捉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刘香成被孩子们骨子里迸发出的学习热情,和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深深吸引。他和孩子们聊起学芭蕾的感受,很快便熟络起来,“我们从聊天中增加互相的信任感,他们跃跳着、表情自然,帮我拍摄这组‘平凡的一天’”。

▲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样张 刘香成/摄

一个“帮”字里,道尽了刘香成对于摄影的理解与态度。尽管他早已是世界级纪实摄影大师,但对摄影的理解却有着一反常人印象中的谦逊与真实。

“摄影,就是对平凡的事情有思考的一种观察。”在刘香成看来,图片有思想、有内容,把有意思的人物拍出现场感,让读者可以随着画面产生一种情感的互动,这便是一张好的摄影作品。

虽是平凡的一天,却在孩子们跳动、旋转、拉伸的瞬间照见了不凡时刻。小米12S Ultra主导的影像美学则刚好可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他们像树苗一样伸展枝桠的状态,正带着自由浪漫的气质,感染和激发着人们内心仍未熄灭的理想与炙热。那是一种成年人身上丢失太久的、太珍贵的东西。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样张刘香成/摄

眼前的这一瞬间被刘香成定格下来,并在小米2022中国影像辞典推广曲《爱的箴言》里作为拍摄样张释出。“疫情当下,孩子们依然要克服种种困难继续学习,在这个时期依旧保持学习的热情与状态是我们迎接希望的最好态度。”

这张照片感染了发布会现场的许多观众,也将他召回到摄影梦开始的地方。

195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的刘香成,在母亲的老家福州度过了童年时光,而后又在中学时代回到香港,19岁时去往美国留学,多元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有益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摄影,让他找到了童年学习油画多年都没有被激发出的创作热情。

在一节摄影选修课上,刘香成获得资深摄影师基恩·米利的赏识并顺利成为他的助手。在恩师的带领下,他醍醐灌顶般打开了关于摄影的思路——“照片是可以阅读的”。对此他解释道,阅读和看其实是两回事,照片内容跟看的人要产生一种情感互动才是阅读,“因为每一个人阅读得到的反馈都不一样”。

与中国的紧密连结正让他时刻关切着这片土地,可他心心念念着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却走遍全世界都没有找到,于是下定了一个决心——要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自1978年开始,刘香成被美国《时代》周刊派驻中国工作,他形容这是“在恰当的时间被放到了恰当的地点”。据不完全统计,那段时期西方世界所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照片中,有六成以上都是出自刘香成之手。

在东单大街,只给一只眼睛做了双眼皮手术的女士解释:“两只眼睛都做了,那我就没有办法骑自行车回家了呀”;在故宫,身穿军大衣的小伙子手拿可乐,倚着石柱评价:“马马虎虎”吧;在天安门广场,首届恢复高考的学生在华灯下彻夜学习……

曾经那些由他拍摄的、轰动一时的纪实性照片,与如今这组“平凡的一天”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交叠——他的镜头始终落在大背景下的社会百态,一张张照片串联起来的,则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时代变迁。

刘香成形容小米12S Ultra是“小小的镜头仿佛是眼睛的延伸”,曾经他被媒体称为“记录时代的第三只眼”,如今这一称呼又有了新的内涵。

百年间,影像设备的迭代升级,让摄影早已不再是属于摄影师的专利——一部手机即可实现记录和创作多重需求,而小米12S Ultra一英寸的传感器足以拍出充满现场感的画面,让读者随着画面与作者产生情感的连结。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不被大众看好的手机摄影会得到众多专业摄影师的青睐。

真实是最动人的细节

在小米2022中国影像辞典大赛公布的样张里,一张布满皱纹的双手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透过这双布满皱纹的手,人们能够阅读到另一层深意——岁月正用自然的方式在两位老者身上留下痕迹,这刚好是他们经年累月感情的见证。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样张刘丹/摄

“当你走进被拍摄者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据摄影师刘丹介绍,拍摄当天他利用门外的自然光作为主光源,让柔和的光线落在老人身上和面庞上,使用小米12S Ultra拍摄后不加任何修饰,便形成了这样出彩的效果。

真实,是他对摄影的第一追求。

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瞬间,刘丹像许多准爸爸一样,在孩子出生前早早就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摄影设备。不过在那之前,他还只是个对摄影一窍不通的机械专业理工男。

相机一上手,刘丹很快迷上了摄影这件事情。他想到,若将摄影作为职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便能够为工作加码,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对妻子说:“给我两年时间去追梦,如果成功了我会好好地做下去。如果不成功,那起码对得起自己。”

在即将而立的年纪,刘丹离职、转型、做摄影。

摄影点燃了他内心对于行走四方、去见证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的种种渴望。背着“两机四镜”在外采风、扫街早已成为刘丹工作的日常,重达10公斤的设备不再能满足他的拍摄需求,外出往往带上三脚架、防抖云台等一系列摄影设备。很快,他的肩颈发出了求救信号。

无奈之下刘丹开始寻找解决办法,这时,手机摄影进入了他的视线。但对于专业的摄影者来说,手机摄影“缺少质感”“瞧不上眼”的刻板印象一时仍难以改变。刘丹最初尝试手机摄影,甚至被好友调侃“不要拿手机占着最好的机位”。

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前卫的,别人用专业设备一张就能出片,那么他用手机拍摄十张、上百张;别人动动手指拉一下镜头即可实现拍摄的画面,他便多走几步路走到被摄主体跟前。“100张照片里总能挑选出几张满意的照片吧。”他希望通过量变引起质变。如果实在不能够实现,便享受美景,收于眼底、藏于心底。“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波澜壮阔,我们并不能把它们全部都记录下来。”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样张刘丹/摄

以往全焦段的单反拍摄会让他追求创作,一直沉浸在“拍”的状态而忽略了很多有趣的事。使用手机摄影后的他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对被摄物体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专注地感知与人的交流。

“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单反摄影的节奏状态和要求。”转变自己的拍摄习惯后,刘丹反而发现了手机摄影的魅力。

如今,各手机厂商对于影像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正带领手机摄影技术迅猛突破,而那些曾经不能实现的遗憾也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刘丹直言,小米12S Ultra的长焦镜头是他目前用过的最好的手机长焦镜头,创作空间也因此被拓宽了。看着如今的手机摄影正逐渐打破摄影师长久以来的偏见,颇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滋味,他因此更加相信,手机摄影成为主流趋势只是时间问题。

和刘丹同样对手机摄影持有信心的,还有摄影科普博主宁思潇潇。

默契的极致追求

最近,宁思潇潇差点和评论区的用户吵了起来。

是关于他对12S Ultra的一篇测评。在评论区,有人问到小米的1英寸传感器和索尼的1英寸传感器,哪一个面积更大。宁思潇潇很认真地回答,小米的更大一些。“因为小米传感器更接近于正方形,是4:3的比例,而索尼则是3:2的比例,原则上越接近正方形,它的面积有可能就会越大。”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提问的读者只是来找茬的,对方没有缘由地指责他“是在误导消费者”。虽然对此类事件早已见怪不怪,但宁思潇潇的原则是,“既然有人提出疑问,那我就奉陪到底把事情辩个明白,就当是给大家做个科普,要让好的产品被看到”。

这样直率坦诚的性格,或许和他童年那个失落的梦想撇不开关系。

一套黑白印刷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宁思潇潇取得考试第一名的奖励,刚上一年级的他查着字典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其中的《天文》,此后便对天文学痴迷不已。曾经,他和天文社的成员们有过一次重要研究发现,于是大家立即整理资料邮寄给国际流星组织,但这封邮件从未成功寄出过。

坚持了12年的天文梦想幻灭后,他在大学期间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直到高中班级里那幅巨大的画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上,有一个人正在太阳前面热烈、努力地奔跑。此时,班主任那句“人不管在任何情况都要不断前行”的教诲也在耳畔回响。

“我好像找到了一个方向。”此后,每每上摄影选修课,宁思潇潇都会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甚至在下课时间也会去学习额外的摄影知识。无论是天文还是摄影,他总能遇到良师指引,这也给他后来从事摄影教育埋下了机缘。

对摄影略通一二后,他开始活跃在各大摄影平台并热心回复网友的疑问。机缘巧合下他决定把多年的摄影知识整理成笔记,而这本资料便成了如今市面上《摄影笔记》的雏形。为了将书籍更好地呈现给读者,他将《摄影笔记》的初稿不断打磨,内容框架反复推翻确立,甚至会为了一个标点符号斟酌许久。

而他对于自身作品的要求,正与小米在手机摄影的极致追求十分默契。

两个月前,宁思潇潇受邀参与小米12S Ultra的评测,拿到手机的那一刻,“脱胎换骨”是他的最大感受,惊喜之余,他随即开始了毫不留情地“挑刺”。

“如果和徕卡合作,使用体验不是那么完美。”他发现小米12S Ultra的三个摄像头成像风格并不一致,抱着提建议的心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清楚地知道,技术的每一点提升都是极大的挑战,但仍希望小米可以继续改进,接近使用者心中完美的那个想象。

出乎他的意料,测评反馈受到了小米研发人员的极大重视。在接下来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米相机部每两到三周就会更新一个全新的理念。为了每一款产品的画质,相机部每周会拍摄成千上万张图片进行测试。终于在发布会前夕,实现了小米向专业相机挑战的能力和重现真实的“徕卡味”。

“拍什么可以由人的格局、对世界的理解与洞察所决定,而审美却是由天赋、见识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因素决定。”宁思潇潇毫不掩饰对于小米影像美学理念的认同与赞赏,“优质的风格化成像也会成为审美提升的一部分,小米融入徕卡的基因就体现于此。”

结语

从著名摄影大师、独立摄影师到摄影科普博主,摄影家职业和摄影设备的多元嬗变也正与时代精神的变迁互相映照。作为个人叙事的支撑与载体,快门艺术定格的一帧帧影像,正引领着我们感知世界,也被他人感知。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摄影师的当下,公众对摄影的深入理解及对影像审美的需求,正不断对影像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而手机作为大众日常出行最为便捷常用的摄影工具,正在以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厂商的推动下,实现性能、技术上的不断突破,甚至达到可以媲美相机的水平。小米手机12S Ultra,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从笨重的箱式照相机到可以随身携带的轻便相机,作为大众摄影推动者的徕卡,曾在光影史中写下流光潋滟的一笔。小米与徕卡的连结,则以更高审美理念指导下的摄影表现,再次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推向新的发展高地。

由手机摄影推动的影像发展,早已不只是一张照片那么简单。

网络编辑:kuangyx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