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秋天满目金黄?一个儿童教育之问
儿童应该先去“发现”季节,而不是先灌之以标签式描述再去“寻找”季节。小学生们的作文实践,可以有所模仿,但也应该扎根于实际观察经验去描绘身边的自然。语言应该来自实践世界,这不仅是因为语言将用于实践世界,还是为了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
责任编辑:温翠玲
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儿童文学的课程,做了若干教师访谈和随机调查,也到幼儿园驻园观察过,深刻感受到一些儿童教育中的地域偏差。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儿童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时节的描述,比如将“青翠欲滴”“冒出嫩芽”“万物复苏”“重新变绿”等等用于描述春天,将“金秋”“落叶纷飞”“黄叶满地”“金色海洋般的稻田”等等用于对秋日的描述。而且,很多学校都有以“金秋”冠名的活动,以“落叶”为主题的秋季课程。
但事实上,在许多南方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季节的面相并非如此。就以我所在城市福州为例。在“寒冬”和所谓“金秋”里,福州的树木看起来也是“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公园里的小草小灌木很多都“生机勃勃”地“吐露着新芽”,它们四季常绿,四季吐新芽;春天里,夏天里,大风一吹,福州的常绿阔叶树木就会哗哗地往地上掉黄叶,有时候马路上就是“黄叶纷飞”的样子,“黄叶铺在地上”是四季皆有的景象;福州的稻田种的是双季稻,夏天就能见到“金色的海洋”。
这些现实中的季节面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