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广播协会(NHK)8日报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进行演讲时胸部中枪,嫌疑人已被控制。知情者称,安倍晋三从背后被击中两枪,嫌疑人使用的是霰弹枪。另据央视报道,安倍晋三目前已无生命体征。据悉,犯罪嫌疑人名为山上徹也,40岁,已被逮捕。
分析
-
安倍身后的家族遗产
安倍晋三本人常说,“我的政治基因更多来自母系。” “晋三也是安倍宽先生的子孙,那是一位在战争中反对东条英机的伟大的人呢,不妨多提一提安倍宽先生吧。”虽然选民们多次进言,但安倍晋三依然不愿多谈。 近代以来,日本山口县涌现出大批政治人士。当地选票逐渐被岸、佐藤、安倍三大家族把持。三大家族之间,通过互通婚姻、互赠养子,逐渐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政治关系网,在日本政坛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14日《南方周末》) -
日元贬值、能源被禁、通胀攀升,“安倍经济学”背后的阴影
整体而言,安倍经济学在刚推出时颇有成效。 “日元贬值、能源被禁、通胀攀升”三支利箭同时射向日本经济。安倍的经济遗产还能留下多少? 若萩生田光一、黑田东彦相继离开,考虑到日元贬值和能源上涨压力,“安倍经济学”能否被继承仍是个谜。 -
安倍之死和他的复杂政治遗产
安倍的修宪理想即使达到国会两院的门槛,还要过民意这一关。尽管目前舆论整体右倾,但民调中修宪支持率仍未达到50%。国会中支持修宪的势力也不会轻易付诸投票,因为一旦投票失败,又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安倍的去世会严重削弱他这一派的麻生太郎、菅义伟等人的政治能量。没有了安倍这个“太上皇”,岸田文雄可以放手追逐政治理想,包括推进和安倍经济学相悖的“新资本主义”,日本政坛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从刺杀安倍现场,看夺命“土枪”的玄机丨智库视点
杀手的土枪枪身是一个长方形的托板,上面并排装有两根金属枪管。枪管用黑色的胶带固定在托板上。枪管后面连有电线,一直连接到托板底部的电池。可以判定,这支土枪应该是采用电击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枪械的扳机击发结构。
最新消息
现场
回顾
-
收效甚微?安倍晋三结束“世袭”中东斡旋之旅
2020年1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中东三国之行却遭日本媒体嘲讽,“对美伊关系没啥贡献”。 在为期5天的访问中,安倍晋三相继访问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阿曼三国。其间,日本自卫队还以“保障日本商船安全”为名向中东附近的索马里海域派出两架P-3C巡逻机,展现日本防卫力量入局中东的野心。 -
“安倍经济学”的雄心与纠结
目前对于安倍经济学的成败争论不一,但是据日本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4-6月)的GDP增长率为-7.3%,第三季度(7-9月)的GDP增长率为-1.6%。而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则可以代表经济进入“衰退”。 -
安倍何以成日本“最长待机”首相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认为,是因为安倍秉持经济优先的原则,成果丰硕。《朝日新闻》日前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于安倍任职首相时长将破纪录的原因,82%的受访者认为是“没有其他值得期待的人或政党”,14%的人则认为是“安倍的政治姿态和政策好”。 -
日本经济四人谈: “安倍经济学”继续,复苏前路漫漫
日本的利率极低,目前企业贷款利率仅2%左右、老百姓的房贷利率低至0.6%左右,日本家庭除地产之外的金融资产15%都在股市上,而安倍执政近8年来,日本股市市值上涨约2倍。 这几年中国旅游观光客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能切身感受到,在游客的消费刺激下,日本经济也才能有超过1%的增长。 从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角度看,日本低生育、老龄化严重,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需求长期不足,因此低增长、低通胀的“日本病”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
日本,在“安倍口罩”收获一片嘘声之后
日本抗疫现场的“内松外紧”(对自己人松懈,对外国人警惕)并非他们小觑新冠肺炎的危害性,不过是早已有之的社会传统惯性使然而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哪怕在一系列并无强制性的政府运筹之下,日本疫情目前也尚未出现人们原先担忧的那种爆发式增长,整条疫情曲线高开低走,似乎已经迎来第一波疫情的尾声。 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从“小政府、大社会”这一社会文化视角来尝试解读一下。 -
安倍晋三的软肋
安倍能否安然度过此次危机,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便最终无法证明安倍直接下令篡改了森友学园土地买卖的文件,他的执政权威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损,能否如愿撑到2021年9月成了一个大问号。 -
马俊威:“安倍想从军事上提高影响力”
我们要看到日本要走向正常国家化的进程,不管是安倍上台,还是今后什么人上台,这是必然的走法。 -
宪法学重镇怎么看安倍政府的修宪意图
为何安倍政府要在这个时候进行修宪,这反映出战后日本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时代课题,整个战后日本的发展过程中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
安倍的安保“基本盘”
安倍力图摆脱“战后体制”是内在动因,美国“再平衡”战略在亚太亟须一个“抓手”则是外在推力。两股力量“合谋”的“假想敌”便是崛起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