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也能卖钱”:过热的林业碳汇

“层层条件筛选下来,可以开发为林业碳汇的对象,占当地森林总面积10%就不错了。”许多“圈地公司”要么没搞明白,要么故意没有告诉地方政府和农民。有的公司也并非不懂专业知识,“他们会说,‘如果不跟领导吹吹牛,我也拿不到这个合同。’”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2021年9月,江西吉安泰和县芦居山林场林区,新造的杉树幼林漫山遍野。中幼龄林能净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开发成碳汇项目。 (视觉中国/图)

“空气也能卖钱。”

几年前,对于如此话术的推销,大家会认为是骗子。而今,随着碳中和话题不断出圈,当不止一家公司讲出相似的财富故事时,更多人渐渐释疑。在全国不少县城、小镇乃至村庄,地方官员和农民已经或准备把林权证托付给登门拜访的公司。

这些公司推销的是林业碳汇生意。碳汇,指吸收二氧化碳。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大自然的基本规律,经过人为设置的方法学和诸多流程,可以开发成林业碳汇产品,在碳市场上交易,变成真金白银。

打着火热的碳旗号,良莠不齐的相关公司正在跑马圈地,抢占森林资源,有的甚至采用忽悠、夸大等话术。“林业碳汇的火热,是一种畸形的热,背后是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是炒作。”北京凯来美气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姬宏旺直言。

扛着打印机进村签约

龚建在四川省雅安市某地工作,在他印象中,从2020年末到2021年下半年,大概接待了十几家登门拜访的碳资产开发公司。

雅安是世界上首先发现大熊猫的地方,森林覆盖率约70%,位居四川省第一,全国前列。

这些公司正是冲着当地丰富林业资源而来。龚建回忆,有的公司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把林子交给他们,他们将承担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全部成本,政府不用出一分钱,只需在未来项目取得收益后再按比例分成。有的“画了大饼”,称项目未来可能有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收入。

这些公司大多是四川省外民企,少数是省内国企旗下的子公司,他们的拜访之地还包括雅安市其他县以及四川其他地市。中创碳投咨询事业群副总经理孟兵站粗略估计,全国可能有半数以上的林地都被碳资产开发公司光顾过。

2021年,孔祥艳成立了广西桂盛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入林业碳汇领域。她在朋友圈写道:“有人问我们做林业碳汇开发以及碳资产管理为什么那么有信心,因为我们手里既有买方资源又有卖方资源。还有一个遍及广西各大县市的庞大的优秀团队。”

买方资源,指的是她熟悉的两千多家工业企业——2015年起,孔祥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做售电公司,积累了不少客户,他们都是林业碳汇的潜在买家。而卖方资源,正是靠“遍及广西各大县市的庞大团队”打下的基础。

根据孔祥艳的统计,广西一个县最少有几十万亩林地,“有上百万亩也正常”,和很多公司直接与县政府打交道的方式不同,孔祥艳的公司采用多元化发展道路,其中就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广西林业改革落实很到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林权证。

业务员下沉到村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