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做城市的“保姆”,还是城市发展的“引领者”?
“从地铁站出来,人们应该看到的是商场、住宅、公园、写字楼、有活力的街区,而不是立交桥或者高压线。”
责任编辑:汪韬
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住在地铁站附近。
2020年,全国39个城市轨道站点已经覆盖周边1.04亿居民。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还加速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要从2020年的6600公里扩展到2025年的10000公里。
但在城市规划中,对轨道交通的角色定位一直面临两难:是做城市的“保姆”,还是城市发展的“引领者”?
“保姆”是指地铁/轻轨站点的布局致力于服务当前城市人群的出行需要,城市到哪里,轨道就要跟到哪里。但是由于轨道建设的灵活性远不及道路,这种跟随非常力不从心,往往会造成轨道与城市发展脱节。例如北京望京片区的地标建筑“望京SOHO”,到周边4座地铁站都需要步行1公里。
“引领者”则相对激进,要求城市拓展跟随轨道规划建设的脚步,轨道站点周围可以是之前的郊区空地,但是应得到优先开发。这种模式的风险是:如果城市规划以及后续的执行没有匹配轨道建设,会被诟病“鬼城”,客流量小、效率低下。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参与过住建部“城市体检”工作。他发现目前城市更新工作的方向不够明确,许多城市把城市更新简单理解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这种逻辑下的城市更新缺乏系统规划,能否满足城市未来的功能需要、缓解“大城市病”,以及减少居民使用机动车出行,都要打上一个问号。“以资源合理配置来讲,TOD是城市更新一个非常好的抓手。”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目的是使城市主要功能区布局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减少机动车使用,因此也被称为“站城一体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有晴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