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秘密?美核潜艇“致命撞击”背后

“康涅狄格”号诞生于美苏冷战后期,价值约30亿美元,专用于“猎杀”苏联潜艇。过去两年多来,它任务繁多,784日的任务期内,离开母港的时间超过67%。就在这次搁浅事故前,康涅狄格号刚从上一次撞击事故中恢复不久,在“提前部署”中“带病执勤”。

种种细节误判导致“指挥官不知道潜艇临近危险”,就这样,这艘“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在“限制性水域”中全速前进,横穿“多个航行危险区”。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娄晓希 实习生 王韵婷

2021年5月27日,距离码头碰撞事故不到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号再次被部署参与行动。就这样,匆匆带病上阵的“康涅狄格”号在西太平洋再次发生“翻车”。 (视觉中国/图)

时隔7个多月,美海军核潜艇搁浅的调查报告于近日公布。

据美国太平洋舰队此前声明,2021年10月2日,美海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印太海域与“一个未知的海山”相撞,造成潜艇受损、11名船员受伤。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上述报告发现,在搁浅之前,“康涅狄格”号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航线偏移”“错误调整航速和潜水深度”以及“多次忽视航行危险信号”等,似乎早已为结局埋下伏笔。“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并遵守标准流程,这次事故本可避免。”美海军在报告中称。

“康涅狄格”号诞生于美苏冷战后期,价值约30亿美元,原本用于“猎杀”苏联潜艇。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多来,它任务繁多,784日的任务期内,离开母港的时间超过67%。这次任务部署前,它刚从2021年4月的“码头碰撞事故”中恢复,可谓“带病执勤”。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76页的调查报告里,近乎一半的内容被打上了“黑码”,备受关注的诸多细节也语焉不详。关于核潜艇具体在何处海域搁浅,在此执行何种任务,是否造成核泄漏等问题,依然不得而知。

受访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出,调查报告涂黑背后,除了军事技术保密考虑外,可能另有隐情。美国印太战略实施以来,美海军在印太海域活动频繁。频发的撞船“意外”,也侧面反映出美海军军事行动频繁,“过劳”作业下危险率不断上升。

“水下致命撞击”

2021年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撞击事故发生后,美海军抽调了14人组成的调查团,对事故经过及原因展开调查。

调查团在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摘要中写道,此次事故是由“航行计划、监视小组执行和风险管理”中的一系列错误和疏忽不断累积造成的,执行标准远远低于美海军规范。

调查报告中,“搁浅”一节还原了事发前两日核潜艇的航行决策。

报告显示,2021年10月1日,由潜艇指挥官、副指挥官、导航员、工程师、声学情报专家等人员召开会议,讨论航行计划。随后,在助理导航员(ANAV)的命令下,潜艇观察组(Watch team)制定了一条辅助线路作为临时航行路线。

报告称,潜艇指挥层有权采用临时路线,但必须得到“评估和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