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090115)
有人曾总结说,农民曾六次拯救中国。其实,今天共和国堂皇的上层建筑,正是因为有数代农民的坚忍。
责任编辑:史哲
No.1“农民工”只能回家去—— 最醒目的人口歧视
《南方都市报》,1月4日,作者:苏小和
(原文摘录)中国农民工的流动而不迁移,可能是一种制度性的歧视,是一种政策层面的对城市化的抵制,而这样的抵制,显然是以牺牲农民工的自由权利为代价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通过无偿占有农业积累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劳动力被长期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不能流动,不能参与工业化进程,更不能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这种对农民的政策性歧视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是一种常态,即使在改革开放近30年之后,也没有得到制度性的纠正。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偏低,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率,违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率要高于工业化率的基本规律。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出现了一个与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完全相反的过程,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中国农民工每年大面积的流动而不迁移,就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醒目的人口歧视现象。
如果每年参与这种简单流动的农民工为1亿人,每年每个农民平均花掉的交通费是500元,一年中耗掉的农民收入就是500亿。另外,农民工习惯于把打工收入寄回家建房,假如一个农民工将3万元邮寄回老家盖房子,则这是一笔高达3万亿的投资。由于今天农民工的主要生活工作场所已经是城市,所以,他们在农村投资修建的房子,80%处在一种闲置状态,既没有有效使用,也不可能流通。没有流通,就意味着广大的农村,没有一个明显的房地产市场。
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且是对农民工收入的一种政策性浪费。政府锁住了城市的大门,同时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