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营造学社,拼接中国最大道教石窟群

1939年8月—194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省(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省会康定)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古建筑考察,历时160天,拍摄照片3100余张,这也是学社历时最久的调查,史称“川康古建筑调查”。这其中,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先生一行四人来到绵阳西山观,拍下31张照片。

近一个世纪后,我在这些照片中发现3个消失的石包,并尝试复原了这处石窟的本来面目——这曾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诸如“大业六年”“大业十年”等题记,将时间之针准确定格在隋代。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1939年,绵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21日清晨,四川省绵阳县,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从川北旅馆起身。初冬的四川盆地天气阴郁,料峭刺骨,从广汉、德阳走到这里,连续几日不见阳光。上午十点,梁思成一行提上相机、测绘本,走向绵阳北门,他们的调查目标,是城北西山观。

绵阳城曾是蜀道要塞,留存了汉阙、崖墓、蒋琬墓等历代遗迹。西山观在城北两公里的凤凰山上,当时寺观倾颓,道士早已不知所终,后山岩壁有几十龛石窟,或隐于荒草,或没于土中。“山腰子云亭附近,有摩崖造像八十余龛,东西错布,大小不一,内除佛教造像一处外,余皆属于道教。”下午两点,学社离开西山观,前往盐市街观看陈济生先生收藏的汉代文物。

西山观石窟在西山公园玉女泉旁的石包上,山泉终日不停,汩汩流入池中,调皮的孩童时常跨入池中捉鱼。 (甘霖/图)

2017年初,我承担了“川康古建筑调查”的整理工作,绵阳西山观虽只有31张照片,几年中却踏访了多次。当年的道观,如今已改为西山公园,石窟就在园中玉女泉旁的石包上,山泉终日不停,汩汩流入池中。泉水清洌可口,尤适合冲泡茉莉花茶,许多老年人一大早就来公园,叫上一杯沁香的花茶,坐在回廊里摆龙门阵。他们一扭头,便能看到石包上的元始天尊。

玉女泉旁的石包上镌刻30个龛窟,其中编号1-8号的8个小龛开凿于隋末唐初,第1龛残高52厘米、宽35.5厘米,元始天尊头挽高髻,身披道袍,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下有一须弥座,两侧伸出茂盛的莲茎、卷草,密布整龛。天尊两侧各站立一真人,身材修长,身披对襟长袍,系着腰带,双手于胸前持笏板。

其他几龛大小、布局相差无几,龛中造像同为元始天尊与二真人,这类题材也称为“天尊说法图”。历经千年的时光,加之临近玉女泉,造像被青苔染成翠绿色,天尊像或头颅漫漶不清,或身躯残损不堪,只有那些莲茎、卷草,似乎从石头里面生长出来一般,从隋代盛开至今。

绵阳城西有凤凰山,山中有西山观造像,现存两个石包,其上镌刻造像31龛。但从营造学社的照片来看,至少有3个石包业已消失,此即消失的石包之一,色伽兰先生命名为甲石包。 (萧易供图/图)

天尊,是道教神阶最高的神仙,道教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以元始天尊的地位最为尊贵。奇怪的是,元始天尊虽位列众仙之首,在中国古代神话与道教早期典籍中却无踪可寻。道人葛洪的《枕中书》留了点线索:“昔二仪未分,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盘古是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元始天王或许是在盘古信仰影响之下出现的。葛洪的另一本《抱朴子》中,又出现了一个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的元君。元始天王、元君,可能是元始天尊前身。

南朝高道陶弘景第一次对庞杂的道教神系进行梳理,将道教近700位天神、地祗、人鬼、仙真众圣划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一位主神,统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