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泰斗”潘际銮:焊接我与家国
“我是工程教授,所以更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光有理论不行,工匠精神不是有技术有机器就行。就像德国对产品品质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产品讲究的是每一个细节都要达到高精。”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17年,90岁的潘际銮登上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的舞台。在主持人的介绍下,这位老人的面貌逐渐清晰:他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中国第一座自行建设核电站的焊接顾问,参与筹办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专业,是我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成果产值上千亿。
90岁的潘际銮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回忆着自己的家人和读书经历。他在战乱年代离乡背井,入读西南联大,后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研究生,投身焊接专业超过70年。在节目中,他朗读了康有为的《告全国民众书》,“谨以此篇献给清华大学和我的祖国。”他说。
家国是潘际銮人生中最深刻的印记与情怀。
1927年,他出生于江西瑞昌。抗日战争爆发后,故乡遭劫,潘家举家逃往云南。颠沛流离中,一家人受到日军轰炸机的袭击,“国破家亡”的画面留在了他的童年记忆中。那时他便下定决心,投身报国。
定居昆明后,潘际銮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入读西南联大机械专业。他将自己的好成绩归功于父亲,“他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考上时才14岁,非常聪明。”1950年,潘际銮被教育部选派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苏联著名的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博士。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选择了当时焊接技术非常重要的前沿研究项目:“焊接中的热烈纹研究课题”。
自此,他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相连,他参与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成为专业内当之无愧的代言人。他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焊接第一人”。
接受采访时,潘际銮说:“我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2022年4月19日,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实现焊接自动化
2007年9月,80岁的潘际銮和课题成员去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