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安妥中的严与情

历史上每一起空难都会触发全行业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改进和调整相关环节。任何重大的航空事故都是由一连串细小的事故链构成的,不存在单一因果。

“飞几十年的飞行员都会说,每一班都当第一班来飞。取其上得其中嘛,加码、严管,肯定是会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对着即将起飞的飞机挥手的机务人员。他们的动作其实是示意起飞测试完毕,红色飘带的转弯销已取下,机组可以进入跑道   图/江锐提供

3月27日下午,我在民航系统的好朋友Z出差返京。刚落地,她便在机场看到了东航云南公司某趟飞机也到达了首都T2航站楼。“应该是送黑匣子到北京,看到穿反光条衣服的人被引导从工作人员通道走下来,心情好沉重。”

那些天,和她一样倍感沉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民航人。“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身边不时冒出这样的声音,“再也不敢坐飞机了。”自媒体“停机坪”发出的一篇文章《“空难之后,我妈让我别飞了”》,引发了许多业内一线人员的共鸣。

同事陈洋第一时间联系了有民航专业授课和心理援助经验的专家和飞行院校的学生,同事佳薇、我和几位实习记者也想方设法找到了几位愿意讲述的空乘、飞行员和机务人员。我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向读者呈现民航业生态的一些侧面:中国傲人的民航安全飞行纪录需要相关人员经历怎样的磨砺?空乘和飞行人员在眼下的特殊时刻和平时如果出现心理问题有没有合理的疏导?疫情和这次事故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影响?公众应怎样冷静看待民航业和飞机之旅……(点击阅读《云上守护者:飞行安全背后的民航人》

历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接受无能
回复

接受无能

2022-04-18

我还记得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在和我讨论飞机的安全性,彼时刚出MH370的事情,同学认为飞机仍旧是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尤其是与公路汽车、火车、动车相比。只是很遗憾,飞机出问题的话不像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还有轻重之分。一旦出事,想要逃离就着实困难,全为特大事故。

王潭
回复

王潭

2022-04-18

安全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无穷力量的支撑。实践活动丰富理论感知,有时还会超出理论感知。只有有实践经历了的人,才能体验安全数据里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