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的老年人

在感染传播性强、致病性弱的奥密克戎病毒后,即便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让这些老年患者为难的,还有生活的不便和内心滋生的“病耻感”。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回归社区重获安定,尤其值得关注。

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但长期被忽视。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2年3月20日,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防疫工作人员为老人上门采样做核酸检测。(图文无关) (视觉中国/图)

一个感染了奥密克戎新冠病毒的老年人,难处可能不只是生病本身。

在吉林省吉林市,81岁瘫痪在床的陈文庆没打过疫苗,他发了一天烧,一家六口先后“中招”,谁来帮他端水喂饭、处理大小便是最大难题;

在吉林省长春市,61岁的李国强打了三针疫苗,感染后有几天发烧胸闷,咳出黄痰后康复了,最痛苦的经历是穿着防护服在车上转运,长时间没法吃喝、上厕所;

在上海,80岁的刘阿婆有高血压,没打过疫苗,感染后也没什么症状,但大女儿被她传染后发了烧,还惹得整个楼栋封控,性格开朗的刘阿婆哭了好几回,觉得“害了整个小区”。

新冠疫情之下,老年人是最需保护的“高危”人群,也最难呼救。他们免疫力较低,可能因腿脚不便或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未能接种疫苗,感染后更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加重病情危难。

相比更易接受科学资讯与新鲜事物的年轻人,让老年人克服“疫苗犹豫”尤为不易。飞速迭代的互联网正将老人遥遥甩至身后——不会团购抢不到蔬菜、疫情封控期间买不到药,是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困境。

而在感染传播性强、致病性弱的奥密克戎病毒后,即便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让这些老年患者为难的,还有生活的不便和内心滋生的“病耻感”。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回归社区重获安定,尤其值得关注。据全国人口普查和老龄委数据,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约1960岁以上老年人;每6位老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

Debanjan Banerjee是印度国家精神健康和神经科学研究所顾问,2020年就注意到了疫情下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他在Nature印度子刊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心理照护。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但长期被忽视。

感染

当奥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伸向老人时,他们往往不知不觉。

按理说,陈文庆是最没可能感染的一类老人——因为脑溢血的后遗症,他已经瘫痪在床、足不出户近三年了。

202237日晚10点,来自疾控中心的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个六口之家的平静。14岁的大外孙是家里的“零号感染者”,34日,班里有同学确诊,他居家隔离期间开始发烧,7日全家人第一次核酸检测后,半数呈阳性。3天后,全家都感染了。

陈文庆一家人感染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传播指数R0高达9.1,平均一个人可以传播给9个人,是新冠原始毒株的4倍,且被感染者大多数是无症状。

在上海,眼睛已经老花的80岁刘阿婆正是一位无症状感染者,她猜自己被感染的时机应该是买菜。318日,社区通知即将开展第二轮48小时闭环居家隔离,她跟五十多岁的大女儿一起去菜场“抢购”。326日,刘阿婆的抗原检测呈阳性,当晚做核酸复核亦阳性。

就在刘阿婆检出阳性的前一天,长春61岁的李沛霞也确诊了。几乎不怎么出门的老两口,在小区发现一个感染病例后不久,双双确诊。

有不少老年人认为,长期待在家中或生活在边远地区,病毒就不会找上他们。但无论从统计数据还是真实病例均不难看出,奥密克戎在社区传播时,并没有因为老年人深居简出,就有所收敛。

45日,中国疾控中心的科普文章提到,如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XM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