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航空业从空难中学到了什么
空难的发生往往由多个原因叠加而成,加上空难生还率低,机械损毁难以复原,空难调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航空业也正是在空难中不断优化机组的管理、培训,改进飞机制造,以及制定更为精细的飞行规则。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陈雅峰
安全飞行一亿小时的背后
1931年,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个关于飞机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后被称为“海恩法则”。
九十多年过去,29、300和1000这三个数字在不同的国家有了更为适用的版本。但“海恩法则”的理念不变:任何一起航空事故的背后,都是各种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同时,在飞行量日渐累积的过程中,事故发生的风险逐步垒高。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今年发布的《2021年全球航空运输安全报告》,过去五年来,平均每81万次飞行就会发生一起事故,平均每年发生44.2起事故、死亡207人。平均致命风险为0.14,意味着一名旅客如果平均每天搭乘一次航班,历时6134.4年才可能遭遇一起事故。
而在我国,民航以“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作为重要的事故预警指标。飞行事故征候是指在航空器运行阶段或在机场活动区内发生的与航空器有关的、未构成事故但影响或可能影响安全的事件,而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则是每飞行一万小时发生事故征候的次数。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每年发布的数据,过去10年来,我国运输航空征候万时率呈波动变化,其中2016年征候万时率0.5215为最高,而严重征候万时率则持续下降,都被控制在年度安全指标内。
截至2022年2月19日,中国民航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时间突破1亿小时。而在这个世界民航历史上最好的持续安全飞行纪录背后,是几度化险为夷,以及从每一次事故中汲取的经验。
2018年川航3U8633航班的紧急备降,让国人记住了中国机长刘传健与他的机组成员。事故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