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Ⅹ:报纸新闻与侦探小说

编者按:

自从1896年《时务报》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侦探小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而在百年之后对其进行“回望”,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学、历史与社会生活,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当下国产悬疑推理小说及影视剧文化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世纪初的都市侦探,需要密切关注报纸。民国作家程小青笔下的侦探霍桑,就有每天早上读报的习惯。图为剧《民国奇探》(2020)剧照。 (资料图/图)

报纸对于早期侦探小说而言,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早期侦探小说大多首发在报纸上,而且在这些小说里,报纸作为现代都市媒体,常常充当查案线索、破案工具,乃至犯案手段。

足不出户,就能抽丝剥茧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口数量庞大、职业分工细密、人际关系复杂、人员流动频繁,每个人要想了解自己所在城市中的“他者”,是格外困难的事,除非借助现代新兴媒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就是报纸。

20世纪初的都市侦探,更需要密切关注报纸。程小青笔下的侦探霍桑,就有每天早上读报的习惯。在绝大多数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中都出现了报纸,许多细节颇有纪实色彩。

侦探读报,不像普通人一样走马观花,只拣选其中一些有趣的娱乐八卦来消遣,而是需要格外关注各种社会新闻和案件报道,特别留心其中可能存在的线索与破绽。比如在小说《双殉》(1926年,初次发表时题为《爱之波折》)中,霍桑和助手包朗就都注意到了报纸上“张美侠服毒的消息”,而这恰好与霍桑刚刚接到的一起委托案件有关,“那人要我侦查的,就是张美侠的死究竟是自杀,还是被杀”。在《怪电话》《江南燕》等小说中,霍桑也是通过报纸了解到“孙家的盗案”“最近社会上的三起绑架案”“舞女被杀案”等案件消息。在民国时期犯罪活动猖獗的上海,过多的社会案件报道让侦探和助手们都难免感到有些麻木。在小说《舞后的归宿》(1940年)中,包朗看到“新闻纸上载着东大旅馆中,有一个舞女,被伊的一个熟识的舞客开枪打死”的社会新闻,感慨:“这样的新闻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