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墓里的思念与哀愁

一位在此怀念父亲的组员说,自己来到“网络公墓”的目的单纯:“想让组里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乐观的农村父亲存在过,他墓前没有墓碑,我只想在组里有个网络痕迹。”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3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12455个组员聚集在“豆瓣公墓”小组,浏览素未相逢者的一生,为“点赞之交”驻足、哀悼。图为创意图片。 (视觉中国/图)

在标记了1146部电影、766本书和195个同城活动后,豆瓣用户“流氓书生”的动态停在2022年2月22日。最后的图片里,他站上蓝色塑料凳,攥着书的手扬过头顶,仿佛在挥手与世界告别。

一座数字化墓碑随之矗立。在拥有12455个组员的“豆瓣公墓”小组,友邻王止戈简短总结这位逝者的一生:“曾以贩书为业,后开网店维生。长期收救猫狗。可称义人。因肝癌逝。”

在以匿名性为基础的网络世界,思维活动的碎片能拼凑出一个人真实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一次深夜的点赞,一条对社会争议人物的评论,一张准确定位的照片,一次“删除动态”的数据抹除尝试……

很偶尔的情况下,这些留痕同样作用于现实。2019年,周清悦在“豆瓣公墓”小组为朋友刘新写下一则讣闻。一周前,他突然收到陌生人的私信:“昨晚无意间浏览到您在‘豆瓣公墓’纪念刘新的帖子,震惊于这个消息。没想到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知道他的离开。我是他高中阶段的朋友,几年前断断续续和他有过联系。粗心的我,明明发现他好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但是自己焦头烂额,处理琐事,甚至没有再主动回复一下……谢谢您所做的一切,让这片赛博空间里有他的一份存在,给我一个答案、一份警示、一个纪念。”

纪念逝者的社交平台“思念星空”概念图,人们可以随时在该平台上传关于亲人的照片和文字。 (受访者供图/图)

“抵达那个最本真的他”

怀念刘新,周清悦总会想起电影《横道世之介》。冲田修一执导的这部电影里,男主角世之介代表着某种真挚而理想的朋友: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出现,与你“产生奇妙的交集”“随之改变你人生的重大选择”。对周清悦来说,刘新就是世之介那样的存在。

刘新大周清悦两级,两人同在西南地区一所艺术院校就读影视相关专业。一次帮班主任拍短片的契机,两人相识了。在周清悦印象中,刘新是纯粹和理想主义的代名词——他是那种在报酬几万元的宣传片和基本不赚钱的艺术家短片之间,必选后者的学生。两人在性格图谱里处于同温层,在时下流行的MBTI十六人格测试里,都是“INFP”人格。

2016年刘新毕业时,周清悦和他聊起毕业打算。刘新说,想先待在昆明,再找机会读书。周清悦知道,那个机会,最理想的情况下,指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刘新跟随一位熟识的老师创业拍片。内容多是他曾经不屑的那类宣传片。周清悦没和他细聊过工作。有一天,刘新问他电脑内存多大。周清悦开玩笑说,我不卖电脑。“他当时应该想借电脑,剪片子吧。”刘新毕业后回过学校做活动,从穿着上看,周清悦能感觉对方在经济上的局促。在豆瓣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