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再爆弄虚作假案:碳排放数据如何动手脚?

碳咨询机构稍微改动一个数据,企业可能多出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配额,获利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也是碳咨询机构敢在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中承诺“在分配方案和核算方法不变的情况下,为电厂碳排放配额扭亏为盈,实现配额富裕”的原因。

“(做核查业务)我们其实是亏本的。”核查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位,责任大、代价大。“按目前的逻辑,公司没有办法再继续开展碳核查业务。现在碳核查业务都是一些小公司在干,因为成本低。”

MRV(测量、报告、核查)机制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石,从源头阻断控排企业和第三方核查公司的数据造假行为,亟需改革MRV机制。

责任编辑:汪韬 曹海东

刚刚结束的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关于完善MRV机制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全国碳市场的基石有望进一步夯实。 (视觉中国/图)

继全国首例碳市场数据造假案披露后,全国碳市场再爆弄虚作假案。

2022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四家机构存在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突出问题。涉及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碳能投)、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创碳投)、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希诺)、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辽宁东煤)。

通报发现的案件源自2021年10-12月生态环境部开展的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检查内容包括控排企业和重点技术服务机构(碳咨询、碳核查公司)的煤样采制、煤质化验、数据核验、报告编制等环节。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上述涉事公司,其中青岛希诺法定代表人崔立军以“目前不方便打电话,稍后联系”为由拒绝,辽宁东煤一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回复”,中碳能投则未予回复。

中创碳投则于2022年1月对外宣布停止开展碳排放核查业务。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每个核查项目只有一万多块钱,公司并不赚钱,还要承担高要求和高风险,核查业务“做不动了”。 

通报并未披露处罚结果。依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最多只能处以控排企业三万元罚款,且缺少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罚则,与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造假收益相比,无法对企业形成震慑。

不过,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即将出台,该条例已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从事碳排放权交易的,最高罚款一千万元。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通报指出,将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技术服务机构及有关企业进一步调查,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伪造篡改、“挂名”与“走过场”

通报的四家企业出现的问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最恶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